第31部分(1 / 4)

小說:精神現象學 作者:鼕鼕

就其本身來看,外在就是有機的一般形態,就是將自己變成存在原素之一部分的那個生命系統,而本質上同時也可以說就是有機物的為他存在,或在其自為存在中的物件性本質。——這個外在首先是作為它的外在的無機物而出現的。

如果從一個規律的關係上考察,如上所述,這種無機物並不構成一個規律的方面以與有機本質相對立,因為有機物既是絕對自為的,同時又與無機物保有一種普遍的和自由的關係。

但如果就有機形態本身來詳細規定這兩方面的關係,則我們看到,有機物的形態一方面是與無機物相對立的,而另一方面又是自為的反映於其自身的。現實的有機物乃是一箇中項,它將生命的自為存在與一般的外在或自在存在結合在一起。——但自為存在這一端是內在亦即無限的單一,它使形態的環節自身從它們的持存中亦即從環節與外在的聯絡中返回於它自身,同時自為存在這一端是無內容的東西,它在形態中取得它自己的內容並在其中表現為形態的運動過程。

在這個極端裡,亦即在簡單的否定性或純粹的個別性裡,有機物是絕對自由的,由於它有絕對自由,它才自覺安全,而與為他存在和形態環節的規定性各不相干。這種自由同時也是環節自身的自由,有此自由,環節才有表現和被理解為客觀存在著的東西的可能性;而且在這個自由中,環節與環節也就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如同它們之對待外在那樣,因為這種自由的單一性就是存在,因而就是它們的單一的實體。不論形態或為他存在會怎樣地變化多端,這個概念或這個純粹的自由乃是一個而且是同一個生命;對這個生命之激流而言,究竟它所推動的是那一種水磨,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事。——現在我們首先必須注意,這個概念在此地不能被理解為過程或有機環節的發展,象在以前討論有機物的內在時所理解的那樣,我們要把它理解為單一的內在,這個單一內在就是與現實的生動的東西相對待的那個純粹普遍的方面,或者說,我們要把它理解為有機形態的客觀存在著的肢體之所賴以持存的原素,因為我們在此處所討論的是有機物的形態,對有機形態而言,生命的本質就是持續存在的單一性。其次,必須注意為他存在,或現實形態的規定性,當它被接納到這個單純的普遍性中亦即它的本質中時,它同樣是一個單純的普遍的非感性的規定性,這樣的規定性可以說就是數。——數是有機形態的中項,它結合著無規定的生命和現實具體的生命,象前者一樣的單純又象後者一樣的有規定。在整個有機物的內在裡表現為數的這個方面,整個有機物的外在就必然會按照這裡的方式表現為各式各樣的現實,如生活方式,如顏色等等,總之,就必然表現為生命現象中所展示出來的全部差別。

如果我們比較整個有機物的兩大方面的內在方面,有機物的一大方面是內在,另一大方面是外在,而內在與外在自身又各有一個內在方面與外在方面,我們就看到,內在的內在方面是活動不已的抽象,亦即概念,而外在的內在方面則是持存不變的普遍性和這普遍性裡的持存不變的規定性,亦即數。因此如果說前者'內在的內在方面',由於有概念在它那裡發展著它的環節,好象環節之間的關係具有必然性,因而幻想著要去建立規律,那麼後者'外在的內在方面',由於數是它的規律的一個方面的規定性,就立即放棄這種想法。因為數恰恰是一種完全不動的、僵死的、漠不相干的規定性,在這裡,一切運動和關係都已消滅,它已拆斷了它通往情慾的生動表現、具體生活、和其他一切感性現實的橋樑。

'Ⅲ.將自然當作一有機整體來觀察'

'1.無機物的組織:比重,凝聚性,數'

考察有機物的時候,外部只考察其形態,內部只考察形態的內在方面,這樣的考察辦法,事實上已不復是一種對有機物的考察。因為,那應該具有相互關係的兩個方面只被設定為各不相干的,因而使那構成有機物的本質的自身反映,被揚棄掉了。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毋寧是把已經試驗過的內外比較法應用到無機物上來;在無機物裡,無限的概念只是內在的本質,它潛藏於內部,或者外落於自我意識之中,而不再象在有機物那裡一樣具有它的客觀呈現了。

因此,這種內在與外在的關係還應該在它自己的領域裡予以考察。

首先,有機物的形象的內在方面,在一個無機物這裡就是簡單的個別性:比重。作為一種簡單的存在,比重也象它的唯一規定性、數那樣可以被觀察,或者更明確地說,可以透過觀察比較而被發現,因而似乎可以構成規律的一個方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