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總是得不到忠誠的員工?由於員工忠誠度的缺失,當他的組織機構越來越龐大時,他也越來越感到自己的脆弱。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人事管理格言,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然而,曹操卻失望地發現,他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信賴和託付的人。於是,他只好以一種且用且疑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員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曹操這種“疑人也用,用人也疑”的態度,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居然又成了企業界廣為流傳的管理理念。不信,你到網上去搜尋,至少可以找到成百上千篇宣揚這種管理理念的網頁。
恰恰是這種“疑人也用,用人也疑”的管理理念導致了曹操的失敗。當曹操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的時候,他的特工蔣幹從對岸帶回了一件重要的證據。這件證據是時任水軍都督的蔡瑁和張允寫給東吳大都督周瑜的信,信中表明瞭他們準備謀反叛變的決心。蔡瑁和張允原本就是荊州的降將,被編組成水軍的八萬多名荊州降卒也經常與高層管理人員發生衝突,所以,他們一直都是被懷疑、被監控的物件。當曹操看到那封信時,立即相信了它的真實性,並派遣大將徐晃和程昱襲擊了水軍的營寨,蔡瑁和張允也死在亂軍之中。在赤壁大戰還沒有開始之前,曹操就這樣白白地損失了兩位最專業的水戰指戰員。
曹操在猜疑他的員工,他的員工也在互相猜疑,沒有信任,也沒有忠誠。當大難臨頭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各奔東西。看似強大的團隊,在瞬間土崩瓦解,形成了一倒百倒的多米諾效應。
【成君憶的管理學理念。】
108、對於曹操、司馬懿之流的管理者而言,無論他們怎樣自高自大,員工忠誠度永遠是一個不解的司芬克斯之謎。
在沖天的火光中,曹操慌忙上岸,向襄陽撤退。然後,他留下曹仁防守江陵、夏侯惇防守襄陽、張遼防守合淝,自己則一溜煙地跑回了許昌。
按說,曹操完全可以在岸上收拾隊伍,回頭再戰東吳。曹軍雖然不善於水戰,但在陸地上卻有很多豐富的實戰經驗。雖然遭遇了一場大火,但他們卻依然佔有兵員上的優勢。因此,如果曹操能夠穩住陣腳,是完全可以挽救敗局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曹操這種幾乎是落荒而逃的五百里大撤退呢?答案依然與員工的忠誠度有關。曹操對他那些員工的忠誠度實在沒有多少信心。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三講 曹操的大敗局(5)
首先,他從劉琮手中接管荊州還不到三個月,組織基礎還很不穩定,不久前又襲擊過被編組成水軍的八萬多名荊州降卒,他害怕荊州的降軍和地主武裝趁機叛亂,使得他陷入重圍。因此,他不敢戀戰,趕緊撤退,鞏固後方。
其次,如果戰敗的訊息傳回許昌,漢獻帝也會聯絡那些忠誠於大漢王朝的軍官,趁機肅清曹操的勢力。西北的馬騰、韓遂,也會響應漢獻帝的號召,率領大軍南下。因此,他必須趕在情況還沒有惡化之前回到許昌,穩定大本營的局勢。
當然,他也必須面對撤退帶來的恥辱。他只好死硬地對他的員工們說:“孤不羞走。”後來,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獲此虛名。”
赤壁大戰之後,周瑜佔領了江陵。劉備則收降了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兵員也迅速增長到十幾萬人之多。荊州的七個郡,被分成了三個部分,曹操佔有一個半郡: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部分;孫權佔有一個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部分;劉備佔有四個郡。三分天下的故事,其實是從三分荊州開始的。直到此時,劉備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以及與曹操抗衡的實力。
雄才偉略的曹操,曾經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人才,例如荀彧、荀攸、崔琰、鍾繇、杜畿、司馬懿……等等。但是,直到他去世,他的員工忠誠度危機也依然沒有得到改善。他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才總是反對他,而另一些人雖然表面上順從、肚子裡卻裝滿了各種自私自利的陰謀詭計?
公元220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去世。同年八月,他的兒子曹丕終於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改國號為魏。四十四年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用同樣的方式篡奪了魏國,改國號為晉。魏,是高大的意思。晉,是更加高大的意思。晉國的司馬氏祖孫之於魏國的曹氏父子,真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可是,對於曹操、司馬懿之流的管理者而言,無論他們怎樣自高自大,員工忠誠度永遠是一個不解的司芬克斯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