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因為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比理想的破滅更讓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憂鬱而死,還是服毒自殺,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懷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殺的。很可能曹操是送來了這個空的食盒,因為曹操是喜歡做這種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個盒子給荀彧,開啟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於說你死,也可以理解為別說話,閉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說話,飯還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種解釋,但是如果荀彧拿到這個食盒他馬上是選擇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來告訴曹操:我絕不能贊成你這做下去!就是表明這樣一個態度。
所以我覺得曹操終其一生最後沒有稱皇帝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雙憂鬱的眼睛。荀彧的在天之靈在看著他呢,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義的力量。所以我覺得荀彧如果是我們當代人的話,他臨死之前也許會對曹操唱一首歌:“千萬裡我追尋著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他確確實實是千萬裡在追尋著曹操,他二十多歲就來到曹操身邊,一直幹到五十歲,二十多年跟著曹操出生入死,走過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後兩個人翻臉的時候,那個心也是夠狠的。但是荀彧沒有辦法,他沒有別的選擇,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為在朝廷內部和朝廷外面,主張維護漢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擁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贊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國,甚至後來主張他當皇帝的;屬於曹操陣營和曹操關係非常好,又反對曹操這樣做的就他一個,所以他下面的那個歌應該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來註定要獨行,熱情早已被你耗盡”,雖然在夢裡,曹操曾經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卻只能一遍一遍地問自己:“你到底好在哪裡?好在哪裡?”他只能一遍遍地問,你到底好在哪裡?我為什麼要追隨你?
荀彧當然沒有問,荀彧問了曹操也不會回答,因為曹操和荀彧一樣,也是進退兩難,而且曹操比荀彧更難。為什麼?因為荀彧是一個人,當他的理想破滅以後他可以選擇比方說自殺,他甚至也可以選擇歸隱,他可以退出這個政治鬥爭。而曹操這個時候已經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就算他曹操本人想退,其他人也不會答應他退,所以曹操同樣是沒有退路的。更何況曹操此刻已經走火入魔,鬼迷心竅,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這個魔鬼是什麼呢?就是不受限制、不受監督、不受制約的最高權力,為了獲得和保有這個最高權力,曹操只能硬著頭皮在血染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所以荀彧選擇了死,曹操選擇了殺,他還要繼續殺人,包括殺他的親朋好友,一直殺到血流成河。那麼曹操他還要殺誰呢?他又是怎麼殺的呢?請看下集——借刀殺人。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八) 借刀殺人
三國時代,口若懸河的禰衡,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都是才華橫溢的人才,但最終的結局都很悲慘。禰衡被黃祖所殺,孔融被曹操所殺,其中,禰衡的死還讓曹操揹負了一個罵名。那麼在曹操唯才是舉的觀念裡,為什麼容不下這兩個一等一的人才?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借刀殺人。
在上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二十年來,為曹操看家護院、出謀劃策、盡心盡力的荀彧因為與曹操政見不同而翻臉,最終憂鬱而死。荀彧的死沒能遏止曹操野心的膨脹,因為此刻的曹操已經走火入魔,為了最高權力,他一直在繼續殺人,而且,早在荀彧之前他就殺過人。那麼,曹操還殺過誰,又為什麼要殺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借刀殺人”。
易中天:
實際上曹操早就在殺人,殺什麼人?殺反對他的人。但是曹操在這樣做的時候,面臨著一個矛盾,什麼矛盾呢?就是曹操一貫鼓勵說真話,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因為曹操非常明白,對他說真話對他有好處,他是真心實意地希望他的部下和朝廷的大臣能夠對他說真話,能夠真誠地指出他的錯誤和不足,這是真誠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必須鎮壓他的反對派。那麼如何解決這當中的矛盾呢,一方面保證大家能夠說真話,另一方面他又能夠鎮壓他的反對派?曹操的做法是區分善意反對和惡毒攻擊,他把這兩個東西區分開來,善意的反對他鼓勵,惡毒的攻擊他鎮壓。那你又怎麼樣區分善意的反對和惡毒的攻擊呢?你怎麼搞得清楚呢?曹操的辦法是看三點:第一,看你是提意見還是唱反調;第二,看你是鬧彆扭還是搞陰謀;第三,看你是一個人還是一夥人。如果這個反對派只是一個人,這個人又不過是鬧彆扭,並沒有背後搞陰謀,他的那些反對都是當面說出來的,儘管是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