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用說太多。誰握住了統治權。誰就有訂立規則的權力。從古至今,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給了這幾家子弟,從軍的機會,也就算給了他們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之前各家子弟入洛陽國武監進學,但最終能得武職者,可謂絕無僅有。
這不僅僅是因為各家不願子弟從軍,其中也還有著秦人軍旅,願不願意真的招納河洛大族子弟入內的因素在裡面。
即便大將軍張培賢對河洛大族優撫有加。但說實話,這近十年的時間裡,和河洛招收的新兵,可謂是寥寥無幾。
從這也能看的出來,張大將軍對河洛人物,真的不太看的上眼,更沒有半點的信任可言……
而長安國武監,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眾人也清楚的很,那是大秦大將軍趙柱國一手興建起來的地方。
而且。是個出將軍的地方,進入那裡求學。和進學於洛陽國武監分院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
想到這些,有些人已經開始喘起了粗氣,心中暗罵,這三家還真是……他們知道,這種心態不太對頭,但卻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這麼想。
而穎陽盧氏頗有善名,這次為善鄉里,也在情理之中。
入長安敘功論賞,還有待來日,旁邊的人聽著還不怎的。
但汝陽李王兩家,就真的有點讓人眼紅了。
在河洛哀鴻遍野的今日,這兩家憑藉助秦人守城之功,一下就出了高官。
正副勸農使,無論是在後周,還是在大秦,都是極為重要的職位,這其中的原因,也不用多說,以農業為本的帝國,勸農使這樣和農業息息相關的職位,自然乃地方顯宦之一,無可置疑。
即便知道秦人對軍功的重視,但賞賜如此之重,還是讓與會之人目瞪口呆。
至於那兩位到底能不能上任,沒人懷疑,這可是大秦晉國公,冠軍大將軍,樞密副使,欽差大人親自保舉……
從白身一躍而為地方勸農官兒,位在六品的實職文官,這樣的升遷,即便是在後周,也不多見。
悄然間,廳堂之中的溫度都好像高了一些,人們都在努力的保持著剋制,但凝聚在站著的三人身上的目光,卻有了那麼幾分熾烈。
羨慕,嫉妒,卻又有著些複雜的鄙夷,這一刻人們到底在心裡想什麼,連他們自己都很難說的清楚了……
其實,說到底,文人最在乎的東西,還是官位,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而實際上,很多人也明白,此乃先抑後揚之道,如此有獎有懲,還不就是為了大秦治下的河洛能夠長治久安。
這樣的伎倆,在他們眼中,並不會有太過神秘的地方。
但話說回來了,就算知道這一點,一些念頭還是不由自主的從心底冒了出來,因為他們更明白,經去年一戰,河洛重歸後周治下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
這是眾人的共識,秦人兵戈太過犀利,在那時頹勢畢露,後方火起之下,依然連戰連捷,幾乎無法阻擋。
河北援兵,大敗,各路勤王之師,阻於鄭州,難得寸進,淮右嶽東雷部,困於汝州堅城之下,一路偏師入河洛,雖然攪動的河洛天翻地覆,但依舊是連戰連敗,而秦軍兵鋒所指,各路義軍幾乎都是一觸即潰。
這樣的武功,別說後周不可能有,就算遍數歷代王朝,也不多見。
而一旦明白了這一點,又有幾個人會真的心懷故國,願為故國一死而盡臣節?
三人施禮道謝,難掩激動之色。
但說實話,驚喜或有之,更多的卻還是狐疑。
在這次已經傳的沸沸揚揚的文樓之會上,得了這麼大一個便宜,驚喜自然難免,但狐疑猶豫之處在於,在眾目睽睽之下,得了如此封賞,之後情形如何,他們真的心裡沒底。
要知道,後周治理河洛多年,有些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他們最在乎的,還是鄉里風評,民間聲望。
而這些風評,聲望從何處來,他們也再清楚不過,河洛的讀書人口中所出,便是風評,讀書人所尊所敬,便是聲望。
他們不知道,一旦為秦人效力,這名聲會是如何?
到了今時今日,後周對河洛的影響力依舊如此強大,可見,後周之治,並非那般一無是處。
盧氏來人還算心安,畢竟盧氏頗有善名,鄉里之人,多感盧氏厚恩,不會亂嚼舌根兒,就算穎陽之外,名聲不好,也與盧氏沒多大幹系。
卻是李王兩家來人,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