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的牙齒都敲落了,“我命你現在就滾去漢中城,你三叔張承現在就在城中,別說是我的意思,你問問他今後如何打算的,願不願意繼續駐守漢中……”
張鋒聚一拍腦袋,看趙石臉色不善,知道又是自己多嘴惹了禍,趕緊陪笑道:“看這忙的,將自家叔叔都忘了,還是大哥體恤兄弟,大哥見三叔了?怎麼樣,身上沒少零碎吧?”
趙石終於壓住了火,似笑非笑的道:“你知道我讓你幹什麼吧?這可是軍令,回來若再胡言亂語,軍棍落在身上的滋味兒估計你就得嚐嚐了。”
寫作進度有些慢,都寫這麼長時間了,竟然還沒寫完蜀中之戰,大家不會覺得阿草拖戲吧?要不阿草趕趕進度,將這一段簡寫一下……
bk
!
第七卷 千里江山入戰圖第五百五十六章 奇士
本來準備在漢中休整四日,兵荒馬亂,軍情如火,漢中這裡雖說山清水秀,乃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但趙石也沒那個閒情雅緻領略漢中風物。
又和張承兩人有過一番深談,一個就是留下兩千團練,由郭猛統帶,一來駐守漢中各要隘,二來也要剿除殘匪,兵卒雖少,但以現在情形,匪首多數被擒,其他四散,應該也能勉強維持,不過就算兩人想再多要些人馬,也是不成的了,趙石這裡兵力也是捉襟見肘,能留下兩千兵已算是仁至義盡,若再開口,可就有些得寸進尺了,兩人都是聰明之人,並不會在這個上面多做糾纏。
再有就是經過匪亂之後,漢中殘破,十室九空,百姓流離,指望大秦派來官吏肯定是遠水不解近渴的了,所以也需兩人多做佈置,尤其是現在已經到了春耕時節,依照蜀中的節令,已是誤了春耕的農時,如今亂匪已除,卻還要組織農事,漢中這裡氣候溫潤,若能措置得當,還能收穫兩季稻米。
其實說到底,這最重要的還是人力,漢中經此一亂,人口銳減,恐怕得過上幾年才能恢復元氣,而農耕卻需人力支援,不然良田雖有,少了人力也是白搭,趙石到是有心將擒獲的數萬亂匪留在漢中,但轉念一想,漢中兵力太少,若再出了亂子,反而得不償失,於是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不過說起來也不是沒有好處,經過一載戰亂,百姓思安,戰事一過,立馬扶老攜幼迴歸鄉里,死的人多了,這田地卻是空前的寬裕了起來,土地本就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多數都是因為人口增多,可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加上土地兼併嚴重,農民食不果腹,活不下去,這才揭竿而起。
而漢中經此一亂,人口銳減之下,看樣子卻是要安定個幾十上百年了。
張承兩人聽了心裡叫苦,卻還得連連點頭,這也是無奈之事,兩人駐紮在漢中已經有一年多了,對這裡越來越是熟悉,所以這差事還真找不出旁人來替他們,不過以武官而轄政事,也是權宜之計,應該做不多久,兩人也就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趙石這裡也含糊的應諾,一旦有了機會,定會將兩人徵調回來,兩人聽了,雖說還是不甚安心,最恐生意做的久了,不能幹回本行,但也都知道,此事斷不能操之過急,所以還是連聲道謝不提。
趙石本想第三日便拔營起兵的,但最終還是又延了一日,見了一下漢中城的蜀人官吏,不過一見之下,到真見到一個有趣的人。
此人姓寧,名向嶽,字北山,乃原安平郡王府長史,三十許人,面容白皙,劍眉星目,一身白衣,長身而立,端的是一副好相貌,好風範。
不過從張承那裡得知,當初兵圍漢中之時,屢攻不克,正是此人慫恿孟信殺了守城的刺史魏信等人,開城請降,所謂奸佞小人,不過如此。
事後張承本想殺了此人,不過這人卻是有些膽色,而且言辭便給,也不辯解為何不忠不信,慫恿孟信出降,只是列出幾個緣由,說殺自己不得。
第一個理由有些無恥,說是自己雖然有愧於主上恩遇,乃大不忠之人,但於大秦卻有大功,大秦若想平定蜀中,卻是缺不得蜀人相助,而今城破之後,立即便斬殺功臣,今後如何還能得蜀人之心?
這一條其實已經夠了,但人家還有話自己有社稷之才,若現在想殺他,便如周郎欲害孔明,龐涓欲除孫臏,之後必擔罵名……卻是讓張承哭笑不得。
當然,就像後世找工作一樣,卻還要遞上自己的履歷,此人出身寒門,然蜀中科考取士,非世家豪門不得其門而入,蜀中蘇氏,把持科舉之門,幾十年來,寒家子少有得中,他這才回鄉投身郡王府,照他的話說,本來想盡心輔佐這位王爺殿下治平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