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小說:紫氣東來 作者:敏兒不覺

創新營銷模式,才能被公眾、客戶、合作者所認同。

第五章 決勝“非典”(1)

——危機關頭凸現紫光社會責任感

春天本是綠意盎然、鳥語花香、希望萌動的季節,然而2003年的春天,中國舉國上下卻是在濃重的消毒水味道里拉開了帷幕。人們在一片惶惶然之中,彼此疏離。搶購、隔離、謠言、危機……成為那個時候被提及最多的詞彙。

這一次,由於“非典”的出現,人類有了一次重新審視和改變自己的機會。災難中,清華紫光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豁達、理智和責任感。

第一節 疫情敲響警鐘

在2003年那個不同尋常的春天裡,幾乎每個北京人正常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這一“示範效應”正在波及全國:肆虐的“非典”疫情迫使人們改變著原有的生活秩序、生活習慣、工作方式。

在肆虐的“非典”狂魔面前,我們突然發現曾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竟如此“劣跡斑斑”:能坐著絕不站著,能乘電梯絕不爬樓梯,能睡懶覺絕不早起,能用車代步絕不安步當車;我們迷戀空調,我們懶於洗手,我們隨地吐痰,我們胡吃海喝,我們熬夜通宵……這些陋習演變成“非典”這個大魔鬼,對人類進行懲罰。我們常說“魔鬼隱藏在細節中”,“非典”也並非從天而降,人們一直視而不見的生活“弱點”,就像是隱藏的魔鬼,一旦衝出魔瓶就把現實世界搞得人心惶惶,而由此產生的心靈恐慌,卻不是用醫藥所能治癒的,甚至關乎民族信心和國家的能力。

陋習,折射出我們缺失的文明。一種肉眼也看不見的細菌病毒,居然把相對體積大萬倍的人類鬧得驚魂落魄。文明、進步、發展究竟掩蓋了多少愚昧、暴行和狂妄。“人類屬於大地,而大地不屬於人類。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部分連線在一起一樣。生命之網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路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所做的這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路,也影響到人類本身。”一位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寓言,帶出人與動物,萬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中國古時候有一句話叫做:“物我同舟,天人共泰”,說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人”字?本多大就應該寫多大,可當你把它寫得太大了,“人”字也就不在?來應有的位置上了。一味的索取,一味的自大,於是,大自然的報復如期而至。

一個小小的病毒,承載著大自然的報復,降臨人間。這個最早出現於廣東,散播於世界的“非典型性肺炎”,國際通行的稱謂應該是SARS病毒。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的資料顯示,從2002年11月16日起,“非典”在我國廣東首先爆發,300人被感染,5人死亡;到2003年4月11日止,全球已有2781人被感染,111人死亡,死亡率為4%,已擴散到五大洲的19個國家,佔全球206個國家(地區)的。從歷史比較看,“非典”相比於其他惡性傳染病,更具有發病急、傳播快、病死率高、影響大的特點,而迅猛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又加速了該病的擴散和蔓延。

在疾病面前,人類總是最脆弱的。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人們秉著保命的原則,搶購各種口罩,搶購據說可以增強免疫力的醬油、板藍根,搶購消毒製劑,搶購一切生活用品……恐慌中,商品的價格在不斷攀升,以次充好屢見不鮮。趁人之危,大賺一筆 ,口罩掩蓋住了一些商人奸詐的笑容,社會道德遭到挑戰。

中國二十餘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高速增長,面對GDP的增長數字,一些人飄飄然,把發展看做是惟一值得關注的因素,以為一“白”真的可以遮“百醜”。而這種所謂的發展觀實在太膚淺。由於特殊的外匯管理體制和相對不太開放的金融市場,中國內地躲過了1997年的金融危機,一些人更是無比自豪,以為再也沒有什麼經濟障礙了。可是,潛藏的障礙並未絕跡。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麼一種病毒,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非典”事件反映了整個社會管理體系在應對傳染性疾病這類突發事件時能力不足。從微觀層面來看,對社會公眾來說,危機造成的最大危害在於日常生活秩序遭到破壞並由此帶來社會心理的脆弱和心理疾病的發生。正如有專家指出的,心理上的這種“疾病”比這次疾病本身更難治癒,SARS可能會最終得到控制和消除,但其給人們心理所留下的恐懼和創傷卻可能更為長久。

第五章 決勝“非典”(2)

“非典”疫情提出了類似金融危機的警示:不要讓盲目樂觀的情緒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