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準”和“一口清”的絕活,丁允朋在《文匯報》上發表的《為廣告正名》,李谷一的《鄉戀》,鄧麗君的《甜蜜蜜》,劉桂仙剛開張的悅賓飯館,沸沸揚揚的“官倒”風波……曾經如雷貫耳的名字、紛至沓來的事件,在已漸漸模糊的當下,似乎又有了非常的意義。
作者採用一種編年體的手法,以一種外在閃回的視角,利用海內外當時公開的報道材料,把20世紀80年代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帶回到我們眼前。那原以為依稀模糊的記憶,竟然如此輕易地生動鮮活起來,原來不經意間,我們見證了歷史,我們成了歷史的一部分。
生活還在繼續,我們還要前行,前方——或許就在眼前,就有更大更猛的波濤撲面而來。伴著全球金融危機,我國的又一個經濟調整期來了。這將是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天,好在,我們已經有了30年的閱歷。
30年閱歷的第一頁寫著,危機就是轉機,正如我們的改革是被“逼”出來的。30年前,10億飢餓的中國人,懷揣著滿腹的迷茫,嘗試扭轉自己的命運。生存壓力逼迫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摸索和自上而下的肯定推廣,開啟了30年改革之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從來都是被“逼”出來的。如今,面臨洶湧而來的金融海嘯,我們不可避免會遭受衝擊,我們需要做好“過冬”的準備,但也不必過分悲觀。嚴峻的環境將激勵人們創新的動機,形成進一步改革的契機,恰如30年前的危機孕育了改革開放一樣。所以,很多時候,面對看似無法克服的困難,無論是國家的,還是企業的、個人的,其實那很可能是一個難得的轉機。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改革開放總是在磕磕碰碰中前進的。一開始,我們對個體戶和走街串巷的推銷員看不慣,認為是“投機倒把”,還抓了一大批,包括溫州的“八大王”;接著,我們對廣告看不慣,日本精工表在北京站豎了塊“北京歡迎你”的廣告牌,惹來一位歸國華僑寫信向全國人大質問:“我還在中國的土地上嗎?他精工表憑什麼歡迎我到北京?”合資企業的事情也不那麼輕鬆。1980年松下幸之助應邀在人民大會堂給中國總理講課,雖然其經營哲學和管理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認同,但因為種種顧慮,還要等到七年之後的1987年,松下電器才正式在北京建立合資公司。書中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30年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在大大小小的碰撞和磕絆中走過來的,可能這也正是漸進式改革的蘊意所在吧。
閱讀本書,你會認同:改革總是帶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改革不徹底造成的,卻往往會成為中斷改革的口實。譬如1988年隨著物價的雙軌制改革而來的“官倒”問題。物價雙軌制是在深受價格問題困擾之後,官方推出的政策,同一產品,例如鋼材,可以有牌價與議價兩種價格。然而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被人鑽空子。為了獲得牌價物資的優待,走後門、批條子、賄賂送禮,這種現象非常之多。一些人以牌價購進各項物資之後,轉手便以市場價格出售,牟取暴利。官商串通一氣,偽造進出單據,利用價格差中飽私囊之事,也時有發生,而此時可能物資還是原封未動。凡此種種,都是人為的牌價嚴重背離市場價格所致,雙軌制價格體制幾乎成為“走後門”和貪汙腐敗的溫床。當時即有政界和學界的聲音強烈要求立即停止價格改革,重回計劃經濟的軌道。
回望80年代,你或許會驚歎,摸著石頭過河時不知不覺,被時代大潮推動著,隨波逐流,如今靠岸、立定、回望,途中原來有那麼多的急流險灘,也有那麼多的光榮自豪和無可奈何。原來,我們經歷了這麼多。
不覺間,改革已有30個年頭了。30年不算短,當年的“80年代的新一輩”如今也老了吧!當年的那些喜歡燙頭,穿花襯衫、喇叭褲的人們,現在應該被子女說保守了吧!當年那些不安分地衝入經濟大潮的弄潮兒,光榮過,沉淪過,如今又在哪裡呢?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讓我們從這本書中尋找屬於個人、企業、國家的青澀記憶吧。正是這樣一本書,讓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年代的變化,從而獲得中國商業開端的深刻體認,也從而有了中國商業價值探詢的依據。
陳春花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BOOK。▲虹橋▲書吧▲
第3節:自序
自序
值《追尋商業中國》出版之際,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經濟迷霧正困擾著我們。中國商業的前景如何,該向哪裡去,這樣的問題每天都見諸報端,引發人們的探討。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