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術語的時候,也許是因為缺少資料和對歷史不夠了解,人們是以嘗試的、
困惑的態度對待這些術語。按照現在的正常理解,象徵主義指 19 世紀末源出
於法國的詩歌運動,主要作者有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馬拉美和瓦勒裡。
而“新浪漫主義”則是一個更為模糊的用語,對於那些仍然在使用它的人,
是指新理想主義文學短暫的再起,其代表人物包括羅曼?羅蘭、亨利?巴比
塞、安納托爾?法朗士和文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①中國人對這些作家
的名字是熟知的,其中一些,如羅曼?羅蘭和魏爾倫,被當作浪漫英雄崇拜。
但是在 30 年代之前,這些早期的英雄崇拜者並沒有認識到法國象徵派詩歌的
文學意義,後來戴望舒和邵洵美才開始翻譯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並將他
詩中的形象移植到他們的作品中。②
20 年代在中國佔統治地位的象徵主義理論家是廚川白村,他的著作《苦
悶的象徵》曾三次譯成中文。但是廚川自己對從歐洲學來的東西並不完全理
解,所以在他的理論中有許多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追隨他的中國作家
們又增加了更多的混亂。在其他方面很機警的茅盾一會兒將象徵主義和新浪
漫主義歸作一類,一會兒又認為新浪漫主義是一股行將取代象徵主義的全新
浪潮。郁達夫把新浪漫主義分為兩類:積極的新英雄主義和新理想主義文學
(以羅曼?羅蘭、巴比塞,和安納托爾?法朗士為代表);以及追隨波德萊
爾和魏爾倫的頹廢的虛無主義與道德上的無政府主義的消極的象徵主義。③
雖然郁達夫對前者表示公開的熱情,但是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他顯然更同
情後者。
儘管郁達夫和茅盾對歐洲文學有極其廣泛的知識,他們也同那些見識不
那麼廣博的同行們一樣,喜歡作出意識形態的姿態。(這一早期的傾向很快
就導致了一系列的文學論戰,這一點將在後面的一章中討論)。值得注意的
是,只有極少數五四作家能將這些為數眾多的西方文學理論應用到他們的創
作中去。極不注意技巧成了這一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普遍風尚。早期的新體
詩(胡適、康白情、劉大白等人),形式都很粗陋,更不用提內容的淺薄了。
20 年代最有才華的詩人是郭沫若,他的詩受到意象主義派和沃爾特?惠特曼
的影響。①郭沫若的詩豪放不羈,有意識地用粗糙的形式表達。直到徐志摩從
英國回來,於 1926 年創辦了《詩刊》以後,認真的改革——特別在詩的韻律
方面——才在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下開始進行。②20 世紀初的幾種先鋒
① 普魯舍克和麥克杜格爾一直使用“新浪漫主義”一語,但不見於雷奈?韋勒克:《批評的概念》或 M。H。
艾布拉姆斯:《文學詞語詞典》等權威著作。
② 關於波德萊爾在中國的影響,可參看格洛裡?比恩的論文《波德萊爾與漢園》(在現代語言學會年會漢
語教師學會小組會上宣讀,紐約,1976 年 12 月)和《邵洵美與惡之花》(在亞洲研究學會年會上宣讀,
芝加哥,1978 年 4 月)。
③ 麥克杜格爾:《介紹進現代中國的西方文學理論》,第 202—203 頁。
① 參看方誌彤:《新近中國詩歌中從意象主義到惠特曼主義:對失敗了的詩學的探索》,載霍斯特?弗倫
茨和 G。A。安德森編:《印第安納大學東西方文學關係討論會論文集》。
② 參看柏奇?西里爾著《徐志摩詩中的英、中韻律》。《大亞細亞》N。S。8。2(1961 年),第 258—293 頁。
派——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等——在 20 年代也頗知名,並且有過
討論,但誰也沒有把他們的主張付諸實踐。因此在這頭十年裡,文學的現狀
頗有點歷史的諷刺味道:雖然文學革命廢除了舊的形式,並迫使所有的現代
中國作家都成為形式方面的試驗者和向外國學習的人,但他們的文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