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稱在 1926 年 5 月,15 個工會連同 47 個分會只有會員 81000 名。C。埃斯特朗熱馬隆
上校:《新中國,調查報告》,第 2 部分,《1926 年的勞動條件和勞工組織》。
③ 這個主題在切諾斯的《中國的工人運動》(第 400—402 頁)中有所發揮。
① 見上《組織一次群眾運動的努力》第 7 條腳註。官方的 1925 年 5 月的數字為 21 萬,但我認為不可靠。
② 羅綺園:《會務總報告》,載《中國農民》,6/7(1926 年 7 月),第 639—687、654 頁。報告提供了每
個縣的準確數字。還有以後在 1926 年的詳細數字,列出在 71 個縣的 6442 個協會有 823338 名會員。見 T。C。
張:《廣東的農民運動》,第 15—16 頁。
③ 衛藤沈吉:《海陸豐》(1,第 182 頁),根據《中國農民》的詳細報告。霍夫海因茲的《中斷的浪潮》
(第 78—92 頁),討論了講習所。
裕地主和稅收機關等地方的權勢者對立起來,這些人和機構往往擁有民團。
組織得比較好的農民協會有自己的受過訓練的武裝衛隊。雙方大量流血和進
行威脅是這些鬥爭的特徵。列入 1926 年頭三個半月的 164 件衝突事件,大部
分可分為以下幾類:反對民團和“土豪劣紳”壓迫的鬥爭;土匪的掠奪和殺
戮;部隊的騷擾和官吏的壓迫。其他的衝突產生於更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原因。
①共產黨領導的宣告,強調農民協會對國民革命軍在廣東進行的戰役以及對香
港罷工和抵制的支援,總之,它們進行階級鬥爭,也支援革命。
1926 年初期俄國人的作用
蘇俄和共產國際向中國的革命運動提供建議和資金,並且試圖在打敗帝
國主義和中國的軍閥主義方面引導它走向勝利。(詳細的論述超出了本章範
圍,但對到 1926 年初期的概括報道可能有助於說明事態的發展。)
俄國資助中國革命活動的規模仍是秘密的;這裡只能提供一些以似乎可
靠的證據為依據的例子。1923 年 3 月,俄國領導集團決定援助孫逸仙,投票
決定提供 200 萬中國元的財政援助。②鮑羅廷提供了黃埔軍校創辦經費的一部
分,後來他告訴路易斯?費希爾,蘇聯政府撥出 300 萬盧布(約 270 萬中國
元),作為學校組建和開辦時的費用。③布廖赫爾日記中的幾段記載表明,1924
年 11 月的按月資助為 10 萬中國元。④1924 年 10 月由伏羅夫斯基號運往廣州
的武器是贈送的,但是 1927 年 4 月從北京蘇聯武官處搜查到的檔案表明,以
後廣州政府應該支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運來的武器和彈藥。武官葉戈羅夫於
1926 年 7 月起草的一份致“加倫”(布廖赫爾)的電報,通知他到〔1925
年〕12 月 1 日提供給廣州的軍事給養已達到 250 萬盧布,必須立刻付款;以
後,廣州的訂單隻有在付現款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予以履行。①1924 年 8 月,
孫博士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俄國答應支援 1000 萬元(粵幣),不過當時只
匯去 3 萬元。②根據 10 月份來廣州訪問的孫博士的密友馬素的報道,俄國還
透過鮑羅廷在 1924 年每月約資助國民黨 35000 中國元;布廖赫爾 12 月 1 日
的日記指出,鮑羅廷還一直支付國民黨軍官的薪水,並且資助黨報和黨的刊
物。③
當 1925 年 2 月中國工人在上海的日本紡織廠進行罷工時,《訊息報》在
3 月 3 日報道說,“赤色職工國際”正支援工人 30000 盧布;它還公佈了罷
① 羅綺園:《會務總報告》,第 667—668 頁;T。C。張的《廣東的農民運動》(第 24—30 頁),舉例加以
總結。
② R。A。米羅維茨卡婭:《米哈伊爾?鮑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