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可以參加奧運會了,當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1980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卡特要求推遲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或易地舉行,並向世界各國首腦發函,希獲支援。1月25日,王猛主任等聽取我們彙報。榮高棠、徐寅生、黃中、路金棟、陳先和宋中同志等都參加了討論。王猛同志最後拍板,他認為蘇聯不會在短期內撤兵,美國卡特總統也不會只說大話、放空炮,而想把莫斯科奧運會推遲或易地舉行時間來不及也不可能。他說:“蘇聯侵略阿富汗一是不正義的,二是對中國邊境的威脅,最好的辦法是不去。”但王猛主任仍留有餘地地交代我們,“當然參加奧運會的準備工作還要做好,但拖一下再表態。要認真研究形勢,你們要及時向我們提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
蹣跚走向奧運(2)
當時,我們從多種渠道獲悉,許多國家政府和本國奧委會對是否參加莫斯科奧運會態度也不盡一樣。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政府均表示抵制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但美、英的國家奧委會卻公開表示要派隊參加。美國奧委會理事、普林斯頓大學行政校長、蒙特利爾奧運會賽艇銅牌獲得者阿尼塔?德?弗蘭茨女士還為此事向美國法院起訴卡特總統,指責他違背奧林匹克憲章。但在本國政府的勸說下,美國和英國等奧委會最終還是採取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態度。一些阿拉伯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埃及等也站到了美國一邊。
國際奧委會極力反對“政治干預體育”,不管是基拉寧主席,還是即將參與競選主席的薩馬蘭奇先生,以及執行主任貝麗烏夫人等都態度鮮明地反對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經過我們慎重研究,反覆權衡利弊,最終,中國奧委會還是從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反對侵略,維護正義出發,決定不派運動員參加莫斯科奧運會。並於1980年4月發表了宣告。
同時,為了使我國準備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得到鍛鍊,中國奧委會經多方聯絡,確定在奧運會前後參與在美國和歐洲舉行的替代國際比賽。到1980年1月底,已確定了十八項二十三次國際比賽作為替代賽事。
後來,第22屆奧運會如期在莫斯科舉行,88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派團參加,抵制的國家達65個。這屆奧運會成了一屆不完全的奧運會。
四年後,1984年,為了報復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行為,蘇聯、東歐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以赴美沒有安全保證為由而颳起了抵制風。
雖然薩馬蘭奇主席四處遊說,仍有十多個國家堅決抵制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特別是體育強國蘇聯、民主德國和古巴等國運動員的缺席,大大降低了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的競賽水平。
經過多年的等待,1984年7月,中國運動員終於重返夏季奧運會的賽場,當中國運動員在五星紅旗下健步入場時,受到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起立歡呼。22年後,在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同志會見原洛杉磯奧組委主席、現任美國奧委會主席彼德?尤伯羅斯先生時,尤伯羅斯先生問了劉淇同志一個問題。他問道:“你知道當時為什麼中國體育代表團入場時會受到當地人民那麼熱烈的歡迎嗎?”劉淇主席笑了笑,以問代答道:“因為中國是時隔多年後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吧?”尤伯羅斯說:“對,也不全對,美國人第一次看到來自中國的強大代表團當然會感到高興,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從內心感謝中國,感謝中國沒有像有些國家那樣抵制洛杉磯奧運會。所以,他們又是鼓掌,又是歡呼。”我們在場參加會見的中、美人士均會心地笑了起來。
後來,為了防止以任何理由抵制奧運會的現象再次發生,國際奧委會透過了相應規定,才保證最近二十多年來參加奧運會的國家和地區節節攀升。但政治影響奧運會的隱患並未根本剷除。
正是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我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為中國贏得了歷史性的首枚金牌。從此,中國和中國的體育健兒們在奧林匹克大家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也正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彼得?尤伯羅斯先生在商業贊助奧運會方面開了先河。他使奧運會史無前例地扭虧為盈,把奧運會從像被人推來推去的排球變成了眾人爭搶的“香餑餑”。
如果說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由於65個國家的缺席而不完美,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由於蘇聯、民主德國、古巴等體育強國的缺席而大失水準。那麼,1988年漢城奧運會則成了世界體育強國較勁的擂臺。蘇聯、民主德國一鼓作氣,再振雄風,分別以5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