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3 / 4)

小說:汴京風騷 作者:莫再講

“變法”初期不可抗拒的潮流。介甫的文字著作也不能說是全錯,《三經新義》就有許多獨特的見解。但在此時,這種“相因”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將會導致“革故鼎新”成為一紙空文,將會導致民心的再度喪失。蘇子瞻畢竟是思維敏銳而才子氣太濃,長於夭馬行空而短於政壇實踐,也許可執掌臺諫之職,終不可握權行政……

程頤卻對蘇軾的言論道感難耐了:蘇軾在為王安石解脫罪責啊。若任其此種言論張揚,司馬公“革故鼎新”之舉將癱廢難行矣!遂肅然開口,冷語譏諷:“妙語驚人!子瞻先生遭貶流離十五年,其‘欲速則不達’之論,仍堅之如昔。”

蘇軾聞聲瞠目,旋即縱聲大笑,報程頤以譏諷:“‘欲速則不達’,夫子所教,雖非‘天理’,亦事物進展之律途,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難道正叔先生不以為然否?”

爭論相譏在驟然間發生了,司馬光感到震驚:一種不祥之兆!正叔之論,是朝廷一些人的想法;子瞻之論,何嘗不是朝廷一些人想法呢?要融合各種所見於一爐,談何容易!介甫當年面臨的棘手難題,今天終於落到自己的頭上了。他舉起酒杯站起,誠懇地說:“光自五月就任門下侍郎之職,於茲七個月矣!能直言善意規諫光之失者,惟子瞻一人耳!若非相交以心,榮辱與共,誰能如此?子瞻有關役法之論,可否形諸文字,理之成策,賜教於光,光當內自省訟,佩服而行。這杯酒,特敬子瞻之忠公坦直耳!”

蘇軾笑,與司馬光碰杯而飲。

程頤受到冷落,但他依然是不苟言笑,動遵禮義,神色上似乎無一絲不快之感。

幾天後,蘇軾便踐司馬光之請,在“役法”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名曰。《論給田募役狀》交司馬光上呈太皇太后:……臣伏見熙寧中嘗行給日募役法,其法亦系官田,及用寬剩錢買民田,以募役人,大略如邊那弓箭手。臣知密州,親行其法,先募弓手,民甚便之。曾未半年,此法復罷。臣問之道路,本出先帝聖意,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寬剩錢以為它用,故相更駁難,道不果行。臣謂此法行之,蓋有五利:朝廷若依舊行募役法,則每募一名,省得一名僱錢,因積所省,益買益募,要之數年,僱錢無幾,則役錢可以大減;若行差役法,則每募一名,省得一名色役,色役既減,農民自寬,其利一也。應募之民,正與弓箭手無異,舉家衣食,出於官田,平時重犯法,緩急不逃亡,其利二也。

今者穀賤傷農,農民賣田,常苦不售,若官與買,則田穀皆重,農可小經,其利三也。錢積放冬常苦幣重,若散以買田,則貨幣稍均,其利四也。此法既行,民享其利,追悟先帝所以取寬剩錢者,凡以為我用耳,疑謗消釋,恩德顯白,其利五也。

此法獨有二弊:貪吏狡胥,與民為奸,以瘠薄田中官,僱一浮浪人暫出應役,一年半歲,即棄而走,此一弊也。愚民寡慮,見利忘患,聞官中買回募役,即爭以田中官,以身充役,業不離主,既初無所失,而驟得官錢,必爭為之,充役之後,永無休歇,患及子孫,此二弊也。但當設法以防二弊,而先帝之法,決不可廢……

右所陳五利二弊及合行事件一十二條,伏乞朝廷詳議施行……

蘇軾所提的《給田募役法》,原是王安石“變法”中對“募役法”缺失匡正的產物,由於他在密州有過半年的實踐,其利弊得失論述明確,所舉十二條防止弊端的措施,亦為切實周到,無論此法是否能消解“役法”上根本難題,但蘇軾的態度、用心是真誠的。但在朝廷詳議中,由於是“熙寧中”的產物,由於與王安石的“新法”有著聯絡,由於有著與變法“相因”的色彩,被朝廷斷然否定了。這也許就是蘇軾與司馬光政見分歧相撞相擊的種子和開端。

司馬光的心胸畢竟比王安石寬闊,他沒有因為蘇軾在政見上,特別是在“募役法”上與自己的主張不同而厭忌朋友,半個月後,便薦舉蘇軾為起居舍人,掌記皇帝言論,成了皇帝身邊的近臣。三個月後,又薦舉蘇軾為中書舍人,掌管起草詔令,參與朝政機密,使蘇軾青雲直上,權力大增,給了蘇軾在政壇上施展才能的時機和天地。表現了一個高明政治家的自信與容忍。

司馬光畢竟也有著自己的“固執”,他沒有因為蘇軾的規諫而放慢“革故鼎新”的步伐,更沒有因為蘇軾在“募役法”上言之坦蕩的勸告而動搖罷廢“募役法”的決心。也許心中長期積淤的憤懣感情在起著作用,他固執地認為:“募役法”的罷廢與否,關係著章惇、蔡確、張璪等人的命運,也關係著“革故一鼎新”的命運。不怕現時添亂,只怕遺患於未來,即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