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並且具有相當實力,比如,萬科早在2003年便已啟動住宅產業化研究,現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在主體結構、交通部件的設計上實現了標準化,還擁有了30項左右的專利,這給萬科帶來強大的先發優勢。
住宅產業化是房地產發展的趨勢,雖然現在大多數開發商仍然認為它屬於未來的市場,不過,一旦條件具備,回過神來的企業想開始追趕,可能就為時已晚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房地產行業整合進入第二階段
《行業整合週期曲線》的作者(格雷姆·迪恩斯、弗里茲·克勒格爾、斯特凡·蔡塞爾)研究13年間全球範圍內完成的1 345起大型兼併,得出結論:一個行業從形成或者是從政府解除管制開始,將經歷四個整合階段,而一個行業經歷完所有這四個階段平均需要25年。
1987年9月8日我國首次進行土地拍賣,深圳市以協商議標形式出讓有償使用第一塊國有土地;1988年7月9日,上海市第一次以國際招標方式出讓虹橋開發區內26號地鐵共1�29萬平方米土地50年的使用權,日本孫臣氏企業有限公司一舉中標支付了相當於1�0416億元人民幣的美元。
如果把這時算作中國房地產市場化萌芽期的開始,那麼到2010年已有20多年的時間,不過,中國真正市場化的開始,要從1998年全面取消福利分房算起,那麼距現在也有了10年,對應《行業整合週期曲線》所講的四個階段,這個時候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應當剛剛邁入行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不久。
在第一個階段裡,行業和市場的初創者雖然從最初的少數幾家迅速發展到成千上萬甚至數萬家,但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之前的萌芽期,市場競爭幾乎是不存在的,土地資源仍然被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房地產商手中。只有在極少數的一線城市,個別的外資企業可以以自己的資金和產品優勢,在市場上贏得一定的份額。這個時期,民營企業雖然有難以抑制的衝動也表現十分活躍,但由於資金和資源的短缺,只能透過掛靠和承包的方式,運作一些微型專案。
以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為標誌,中國房地產正式進入市場化時代,從此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了10年的快速發展期。這個時期,企業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一大批民營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在這一階段裡,企業規模化特徵開始顯現。一些行業先行者採取一切措施,如透過擴大規模、全球擴張(綠地集團)、對技術和創新的智慧財產權(萬科產品專利)進行保護,以提高行業進入壁壘等來捍衛他們的先行者優勢。這些企業努力擴大市場份額,同時開始嘗試兼併和收購。
行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完全是一個建立規模的階段。透過收購競爭對手、擴大勢力範圍,最大的幾家公司開始突顯出來。隨著行業的快速整合,第二階段中的前三位大公司將擁有總共15%~45%的市場份額。
而當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排名前十位的企業,其市場佔有率加起來也不足8%,中國房地產企業雖多達6萬家,但總體而言,規模偏小,行業集中度比較低。行業整合乃大勢所趨。
2004年以來,針對房地產行業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得大多數房地產企業在高速發展之後遭遇資金鍊斷裂的困境,以資金為競爭主導的行業整合就此展開,也全面宣告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式進入整合的第二階段。
在這一階段有大量的兼併,從萬科釋出的上市財報可以看出,以整合兼併的方式拿地已在萬科佔有很高的比例。不過,目前的兼併還僅停留在以兼併獲取土地資源的階段,在隨後可能發生的大規模企業兼併中,企業必須鍛鍊自己的兼併技能,這包括學會如何在吸納新公司的同時,謹慎地保持自己的核心文化,以及想方設法地留住被兼併的公司中最優秀的員工,只有行業中位居前列的公司才能進入第三階段,這些公司在最重要的市場上能兼併主要的競爭對手,並在整合浪潮中成長為行業巨頭。
格雷姆·迪恩斯等人的研究表明,經過第二階段的殘酷競爭,第三階段的公司將著力於核心業務的擴充套件,並繼續大踏步地超越競爭對手。行業中前三位公司將控制35%~70%的市場。在這個階段,行業裡仍然會有5~12家主要競爭者存在。而行業整合的最後一個階段則屬於平衡與聯盟時期,行業前三位的公司佔據了市場70%~90%的份額,大的公司也許會和同行組成聯盟。企業不會再超越這一階段,而是停留在此。
現在我們知道,一方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