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湖南湘潭錦石何氏族人,同樣根據家譜推斷其始祖何必華(字汝川)即建文帝,因避難來到湘潭,改姓何氏,於此生息數百年。其實,自稱為建文帝之後的,還不止在湖北、湖南。據明史前輩王崇武先生調查,抗戰時期,雲南“大理民家仍有以惠帝為鼻祖者”。
8.疑雲重重,難以證實
但這些傳說許多都無法證實,或者經不起推敲。就拿《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的工部尚書嚴震出使交阯,在雲南在路遇建文帝后自殺一事來說。永樂時期確有個工部尚書姓嚴,但他叫嚴震直,而不叫嚴震。而且,他是在洪武二十八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往交只阯的。嚴震直於建文年間致仕,永樂年間又被起用,但永樂年間並無出使交阯的事,而是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巡視山西,結果,在走到澤州時病死 。
查繼佐《罪惟錄》的記載中,關於建文帝出亡的不同說法就有二十三種之多。因為沒有確切證據,作為嚴肅的史學家,查繼佐提出“十六辯”即“十六疑”,對它們一一加以辯駁,全部否定了。
帝子出走何事,而五六十人聞之,後此無一敗?疑一。
鬼門可出,水關何必復導?疑二。
金川既啟,廷臣驚懼不知所出,在外小臣安敢遽入大內?小臣能入而帝不能出?疑三。
兵勢洶洶此何時?而神樂道士惓惓夢中之言,艤舟待命?疑四。
且二十二人信宿王升處也,疑五。
遯野亦多人,而必以為盡與帝周旋,疑六。
亡名者必誣之以名,疑七。
仲彬家吳,吳之人無蹤跡取功名者乎?疑八。
得相聚,疑九。
革誥敕亦早,此係逆案,而邑丞之但身臨史氏也,疑十。
既疑仲彬匿帝,必大索,能哂而去之,疑十一。
期襄陽胡遂弗後,疑十二。
一再跡雲南,必晤帝,疑十三。
帝既目善冠蓋,而萬里復走仲彬者再,疑十四。
豈不聞胡濙之出,又奚乎天台?疑十五。
間關晤接,無他言,而瑣及所獻,疑十六。
面對種種疑問,最後,他說:
按出亡之說,傳二十有三,豈無一真?惟傳二十有三,乃信無一真也。真則一而已矣。即讓皇之諡,本自“遜國”二字來。此實錄之後,史家不得已,分例“遜國”,以與“靖難”埓。秉筆者不免說謊,數百世安之。卻遜與讓之義,猶然為出亡作解也。
查繼佐的辯駁是在明亡之後。早在明萬曆年間,即建文遜國傳說甚盛時,時人沈德符就有一番辯駁。他說:
建文帝出亡,當時倘令故臣隨行,必立見敗露。近日此中乃有刻《致身錄》者,謂其先世曾為建文功臣。因侍從潛遁為僧,假稱師徒遍歷海內,且幸其家數度。此時蘇嘉二府偪近金陵,何以往來自由,又賡和篇什,徜徉山水,無一譏察者?況胡忠安公(胡濙)之出使也,自丁亥至丙申,遍行天下,凡十年而始報命。觀忠安傳中雲,窮鄉下邑,無不必至。胡為常州人,去此地僅三舍,且往來孔道也。豈建文君臣能羅公遠隱身法耶?所幸偽撰之人,不曉本朝典制,所稱官秩,皆國初所無。且妄創俚談,自呈敗缺。一時不讀書、不諳事之人,間為所惑。即名士輩亦有明知其偽,而哀其乞憐,為之序論,真可駭恨!蓋此段大謊,又從老僧楊應祥假託之事敷演而成。若流傳於世,誤後學不小。又《傳信錄》雲,宣宗皇帝乃建文君之子,傳至世宗皆建文之後。此語尤可詫。蓋宋太祖留柴世宗二子,及元末所傳順帝為宋端王合尊幼子二事,而附會之耳。乃不自揆,僭稱“傳信”,此與近日造二陵信史者何異?庸妄人自名為信,他人何嘗信之?此皆因本朝史氏失職,以至於此。
6.感情代替了史實,政治掩蓋了真相
對於明清以來出現那麼多關於建文帝的傳說,怎麼解釋呢?就神話或民間傳說形成發展的規律而言;借用胡適先生的話:
凡故事的演變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其實禁不起日光的烘照;史家的考證。
關於建文帝傳說的發生和演變是符合這一規律的。由於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和傳說,而傳說不斷擴大不斷豐富,越說越神,越說越圓。
和許多不斷演化的傳說一樣, 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追尋,對於許多人來說已經遠離了史學或學術,成了一種純粹的感情牽掛。歸納起來:
(1)明初史家在政治高壓和為尊者諱的禁忌之下,既不能批評太祖朱元璋,也不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