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處已經結冰30—40公分。
此一地段的有利條件是:1)此處我方陣地為小起伏地形,前沿還有幾條大體橫向的自然溝,深約1.5…1.7公尺,加以改造。,可隱蔽突擊部隊和炮兵;2)江南地形起伏,縱深約2公里處有兩處並列高地,奪取這兩處高地,即突破了故第一梯隊團陣地,亦即完成了突破任務。
經過綜合對比,東段的有利條件佔優勢。然而有一個難題急需解決。即南岸的高崖峭壁如何攀登上去?
為此,汪洋用二三天時間伏在前沿陣地上.對對面懸崖從左至右,又從右至左,從上到下,又從下到上,一小段,一小段地仔細觀察研究。他發現懸崖並非鐵板一塊.它上面分佈大小長短不等的雨裂溝,形成了許多高低不等的“臺階”。攀登時可能先用一隻梯子爬上“臺階”,再用一隻梯子攀上崖頭,如此“接力”,就可攀上懸崖。至於雷群,汪洋決定集中幾十門迫擊炮,在衝鋒發起前發密集火力轟擊,一是將冰層炸掉,打出數十個“麻子”般的彈坑,便於突擊隊攀援;二是將敵人埋設的地雷引炸,為步兵開闢道路。
2、戰前後勤準備
116師後勤領導根據師首長決心和軍後勤指示,研究確定:集中後勤主要力量,重點保障第一梯隊突破,爾後視戰況發展,適時調整後勤部署,實施不間斷保障。師後勤編成兩個梯隊,開設前進指揮所(簡稱“師後前指”)和基本指揮所(簡稱“師後基指”)。師後方組織和部署確定後,師後勤各單位分頭進行了戰前準備。
①彈藥
師後勤將財務、軍需、軍械科人員(共7人)組織彈藥組,負責彈藥的準備與補充。戰前師各種彈藥達到如下標準:野炮、榴彈炮每門1。5基數(每個基數30發);山炮、步兵炮、迫擊炮每門2個基數(每個基數30發);輕、重機槍每挺1…1。5個基數(重機槍每個基數2500發、輕機槍每個基數6500發);衝鋒槍每支1。5個基數(每個基數150發);步槍每支1個基數(每個基數100發);手榴彈每人3…5枚。
②給養
師後勤籌措了20萬斤糧食,連同軍前送的大米、罐頭和壓縮乾糧,在部隊開進途中定點分發,沿路補充。除保障戰鬥準備時節的用糧外,每人達到四日儲備量(三日熟食、一日生糧)。師後勤要求部隊每天保證兩餐熱食,發起進攻前要吃熱飯、喝熱湯,多吃油肉類食品,以增強禦寒能力。
③衛勤
師後勤給各團補充了戰救藥材,一梯隊各團各500人份(連帶20人份、營帶50人份)。師執行1000人份,對部隊普遍進行了自救互救和防凍教育,調整了主攻營、連的衛生員,每班指定一名衛生戰士。並明確此次戰鬥的衛勤保障採取分段分點集中,交替前伸救護。
④運輸
師後勤組織本師的11輛汽車和軍後勤加強的10輛汽車,負責炮兵部隊彈藥的領取和前送。各步兵團分別組織50…70匹馱馬,擔負師至團物資轉運任務。為了遍於物資前送和後送傷員,第346、第347團分別維修了鬥日場經通口裡、篷谷、滿鬥尾至新岱和冷井經孟洞、造山、蘆谷裡至土井的道路共計15公里。
⑤通訊
師部配給師後勤步談機、報話機各一部,師後勤部與師指揮所溝通了無線電聯絡,透過有線電話與師、團指揮所和團後勤處溝通了有線電聯絡。但由於通訊任務重、線路少、致師、團後勤之間通訊困難。師、團後勤機關與其所屬分隊之間的通訊聯絡,還是主要依靠通訊員傳遞。
⑥渡江準備
根據渡江戰鬥的需要,在土井突破的346團準備了稻草、稻糠、秸杆、草片、繩子和木版,每人打草鞋一至兩雙,鞋碼子一副。在新岱突破的徒涉部隊(347團500餘人),每人用方塊雨布自制防水襪子或防水套褲(高約70…80厘米)。第一梯隊做梯子24架(長5…10米),還準備了塗腿用的凡士林、豬油和牛油。
5、各團組織戰鬥
副師長張峰、團長吳寶光、政委孿風如帶領346團,師參謀長薛劍強、團長李剛、政委任奇智帶領347團兩個團的營、連、排幹部深入江邊,對各自的突破地段進行反覆偵察。突擊部隊對自己攻擊的具體目標、攻擊道路、敵人兵器、前沿地形、江水深度和廣度、峭壁形狀、攀登路線、敵障礙物的設定情況,都做到了心中有數。而後發揚軍事民主,發動幹部戰士用“提困難、想辦法”的方法解決突破任務中的各種難題:如用雨衣做水襪子,梯子綁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