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小說:上午咖啡下午茶 作者:換裁判

杯,遙遙表示友好之情外,實在談不上幾句話。我尤其怕赴鬧酒的宴會:出來一位打通關的勇將,擺起擂臺,那就把宴請變成了灌醉。

茶會則不然。赴茶會的沒有埋頭大吃點心或捧杯牛飲的,談話成為活動的中心。主持茶會真可說是一種靈巧的藝術。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關心的題目,又不讓桌面膠著在一個話題上。待一個問題談得差不多時,主人會很巧妙地轉換到另一個似是相關而又別一天地的話料兒上,自始至終能讓場上保持著熱烈融洽的氣氛。茶會結束後,人人彷彿都更聰明瞭些,相互間似乎也變得更為透明。

在茶會上,既要能表現機智風趣,又忌諱說教賣弄。茶會最能使人學得風流倜儻,也是訓練外交官的極好場地。

英國人請人赴茶會時發的帖子最為別緻含蓄。通常只寫: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將於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時

在家

既不註明“恭候”,更不提茶會。蕭伯納曾開過一次玩笑。當他收到這樣一張請帖時,他回了個明信片,上書:

蕭乾:茶在英國(2)

蕭伯納暨夫人

將於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時

也在家

英國茶會上有個規矩:麵包點心可以自取,但茶壺卻始終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對壁爐的火具有專用權)。講究的,除了茶壺之外,還備有一罐開水。女主人給每位客人倒茶時,都先問一下“濃還是淡”。如答以後者,她就在倒茶時,兌上點開水。放糖之前,也先問一聲:“您要幾塊?”初時,我感到太囉唆,殊不知這裡包含著對客人的尊重之意。

我在英國還常赴一種很實惠的茶會,叫做“高茶”,實際上是把茶會同晚餐連在一起。茶會一般在4點至4點半之間開始,高茶則多在5點開始。最初,桌上擺的和茶會一樣,到6點以後,就陸續端上一些冷肉或炸食。客人原座不動,談話也不間斷。我說高茶“很實惠”,不但指吃的樣多量大,更是指這樣連續四五個小時的相聚,大可以海闊天空地足聊一通。

茶會也是劍橋大學師生及同學之間交往的主要場合,甚至還可以說它是一種教學方式。每個學生都各有自己的導師。當年我那位導師是戴迪·瑞蘭茲,他就經常約我去他寓所用茶。我們一邊飲茶,一邊就討論起維吉尼亞·伍爾夫或戴維·赫·勞倫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學互請茶會外,我還不時地赴一些教授的茶會。其中有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高足羅賓遜夫人和當時正在研究中國科學史的李約瑟,以及20年代到中國講過學的羅素。在這樣的茶會,還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們記下我所在的學院後,也會來約請,人際關係就這麼開啟了。

然而當時糖和茶的配給,每人每月就那麼一丁點兒,還能舉行茶會嗎?

這裡就表現出英國國民性的兩個方面。一是頑強:儘管四下裡丟著卍字號炸彈,茶會照樣舉行不誤。正如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國家繪書館也在大轟炸中照常舉行“午餐音樂會”一樣,這是在精神上頂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現。另一方面是人際關係中講求公道。每人的茶與糖配給既然少得那麼可憐,赴茶會的客人大多從自己的配給中掐出一撮茶葉和一點糖,分別包起,走進客廳,一面寒暄,一面不露聲色地把自己帶來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會瞟上一眼,微笑著說:“您太費心啦!”

關於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經常被列舉的是火藥和造紙。然而在中西交通史上,茶葉理應占有它的位置。

茶葉似乎是17世紀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歐洲的。1600年,英國茶商托馬斯·加爾威寫過《茶葉和種植、質量與品德》一書。英國的茶葉起初是東印度公司從廈門引進的。1677年,共進口了5000磅。17世紀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開始試種茶葉,那時可能就養成了在茶中加糖的習慣。1767年,一個叫做阿瑟·揚的人,在《農夫書簡》中抱怨說,英國花在茶與糖上的錢太多了,“足夠為400萬人提供麵包。”當時茶與酒的消耗量已並駕齊驅。1800年,英國人消耗了15萬噸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飲茶上的。

17世紀中葉,英國上流社會已有了飲茶的習慣。以日記寫作載入英國文學史的撒姆爾·佩皮斯在1660年9月25日的日記中做了飲茶的描述。當時上等茶葉每磅可售到10英鎊——合成現在的英鎊,不知要乘上幾十幾百倍了。所以只有王公貴族才喝得起。隨著進口量的增加,茶變得普及了。1799年,一位伊頓爵士寫道:“任何人只消走進米德爾塞克斯或薩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