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強國之鑑 作者:雙曲線

1880年11月《處理官營企業條例》的頒佈為標誌,開始殖產興業第二階段(1880—1885)。這期間以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為主。明治政府殖產興業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7個方面:(1)廢除各地關卡,培育和發展全國統一市場;建設鐵路,發展航運、郵政、電報和電話等近代交通通訊事業。(2)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礦企業,加以改造和擴充,以形成國有的企業體系;大力創辦各種稱為“模範工廠”的新式近代企業。(3)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裝置,改造原有技術和工具;注意創辦民品工業。(4)採用獎勵、保護等多種方式,鼓勵優質新產品和發明創新;舉辦交流會、博覽會以推廣先進技術。(5)推行“勸農”政策,引進西方農業技術、農牧業品種和經營管理制度;結合“士族授產”的“勸業”,使大批原封建武士從事農墾。(6)扶植與保護私人資本,促進私人企業發展。從1880年11月起,決定將軍工、鑄幣、通訊、鐵道、印刷等特殊部門以外的官營企業廉價處理給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權大資本家。(7)獎勵國產,鼓勵國貨出口。明治政府自19世紀80年代起,立足本國實際,認為引進必須結合國情,西方經驗不能照搬。明治時代,日本在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廣為延聘外國各行各業專家,很注意人才的引進,當時外國專家的薪金,可以高出日本領導人數倍;隨著本國人才的培育成長,逐步減少以致停止了這種人才引進。派遣留學生出國,也很注意實用實惠,擯棄了盲目性。

殖產興業政策的推行,促進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政府的大力保護和扶植下,1886—1890年間,在日本出現了早期產業革命熱潮。它幾乎擴充套件到一切主要工業部門,特別是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部門發展異常迅猛。到甲午戰爭(1894—1895)前後,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產業革命開始後,外貿亦急劇發展,外貿額在10年間幾乎翻了兩番,且以出超為主。

4�教育及社會文化改革

明治政府實行資本主義改革的又一重要政策是“文明開化”。這一政策主要涉及文化教育改革及一系列社會文化改革。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首先整頓舊教育機構,1871年設文部省,掌握全國教育改革事務。1872年9月5日釋出《學制》,正式開始有綱領、有計劃地改革。在《公佈學制之佈告》中指出:“學問可稱為立身之資本。”制定公佈《學制》之目標是:“以期今後一般人民(華士族、農工商以及婦女),必使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近代日本圖強之路的成功(3)

全國根據《學制》劃分學區,設立大、中、小學及各類專業學校,教學內容煥然一新。另外,制定了有關留學生規則、學位制度,並允許私人辦學等。1879年又邁出教育改革第二步,即制定47條《教育令》,廢除學區制,將小學設定、管理權下放地方,學制縮短,教學內容簡化。翌年又修改《教育令》,加強對教育的監管權,使就學率迅速提高,1883年達51%。1885年實行內閣制,森有禮首任文部大臣,他先後主持制定、公佈了《帝國大學令》、《小學校令》、《中等學校令》和《師範學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使教育改革進入確立近代教育體制的第三階段。上述教育法令的推行,基本上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及中學、大學都有極迅速的發展,成果極為顯著:迅速發展為世界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

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開化過程中,對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也給予關注。19世紀70—80年代,政府釋出一系列文告和法令,實行各項社會改革,一方面廢除了一些封建時代遺留的舊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宣傳獎勵以至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推動“歐化”風潮,企圖透過社會改革建立適應世界潮流和適合日本國情的近代文明體系。釋出《斷髮脫刀令》,天皇帶頭剪髮;釋出採用陽曆佈告(改陰曆1872年12月3日為陽曆1873年元旦,並將一晝夜12時辰改為24小時)以及開展以洋房、西裝、西餐為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歐化”運動。這些措施在城市中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當然,在日本政府中也有人認為,日本同西方比是劣等國,不如搞“全盤西化”。社會上亦有人主張,日本應廢日語而以英語為國語,甚至組織“人種改良會”,提倡與西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種等膚淺庸俗的“文明開化觀”,但終未成氣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