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沒出路。”如果我們在這一背景下來觀察把新聞釋出權交給商業性網站這一戰略部署,我們對於新聞傳播的現實把握也許會深刻得多。
中國人一貫有輕商的文化傳統,加之商業與姓資的那層關係,因此,將商業因素引入一向被視為聖潔之地的新聞傳播領域曾經遭到過何等強烈的抵制是不難想見的。時至今日我們從政策面導體制面仍然可以看到這種源自於傳統意識形態的深刻不信任所形成的種種限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新浪今天所獲得的一切成就其實都是時勢造就的,而他所經歷的遭際以及今天所面對的困難其實也是整個中國媒介業市場化程序中所面對的,只不過由於新浪作為純粹商業企業的身份背景使這種困難顯得更加突出而已。
市場化究竟給中國的新聞傳播領域帶來了什麼?我們看看現實就可以毫不困難地得到答案。可以說,今天我們在新聞傳播領域所獲得的一切重大進展都是市場化因素的進入所帶來的,而我們在新聞傳播領域所面臨的基本困境也主要是由於市場化程序不到位所造成的。帶著這樣的思索開啟陳彤的新著《新浪之道:入口網站新聞頻道的運營》,相信讀者會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收穫。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輿論研究所所長)
(編輯:點兒)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新聞週刊:資訊的本身就是觀點
新浪越來越海量了,海到讓受眾眼花繚亂。這可能正是其總編輯陳彤網路新聞處理手法和張朝陽不太一樣的地方。搜狐也是海量,已經從2002年日傳送800條發展到了日傳送1萬多條。但有一天,張朝陽自責說,這其中到底多少是養分,多少是水分?
而陳彤,仍然是執著於“回到新聞資訊本身”,在他和曾祥雪合寫的這本講述新浪新聞成長史的書裡,他從不避諱這一點。而且,即便是那些批評新浪資訊過於龐雜的人,一時也很難改變“看新聞,上新浪”的習慣。當然,這並不是說新浪的新聞做得就很好了,只不過,我們無法苛求。
普利策曾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今天的中國記者,尚沒有能力完全做到像普利策所希望的那樣,其採訪報道的能力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還遠遠不能匹配。而作為以轉載二手新聞為主的新浪,當然就更不具有這樣的社會功能了。在新聞原創性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急於想以膚淺的看似堂而皇之的觀點取勝,是緣木求魚。
今天,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的媒介實際上有三種,一種是儘可能地反映民意的;一種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的;當然,還有一種媒介,在無關風雅地自說自話,超脫地寄生在某個圈子文化裡。
新浪試圖做第一種媒體,而且在某些方面也做到了。他們為了讓自己有效地在網民間流通,儘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客觀反映輿論。但也有時,網民會發帖罵他們,因為,他們在選擇某些新聞時不夠照顧到民意或社會公德。對於一個媒體而言,可怕之處就在於,為了更好地流通,不顧尊嚴地扔掉價值觀去巴結權貴或迎合部分民眾的低階趣味。比如,當社會新聞欄目中到處是淺黃色的下半身新聞時,受眾有理由鄙視你。
所以,在海量資訊裡,如何甄別出既能反映輿論又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新聞,這可能是最考驗網路新聞編輯水平的一道程式。至於,像陳彤再三強調的使之能“快速反應”的技術手段,並不是網路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因為,技術是最容易被複制和克隆的,而思想不能,價值觀也不能。
但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梳理資訊並不意味著要讓一堆體面的知道分子們聒噪不休,那些所謂的新聞觀點,在我看來大多是意淫出來的思想垃圾。梳理新聞,是資訊的歸類和整合,是多層次###度的觀點發散而非立場集束,說到底,資訊的本身就是觀點。
看陳彤和曾祥雪寫的《新浪之道》時,我突然想,在海量資訊社會里,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難以集中了,誰也說服不了誰,更不用說統一了。在海量資訊充塞的時代現實面前,人的思想是多元的,道德觀是混亂的——顯然,在此背景下,那些想成為人們思想的引導者的選擇是徒勞而悲壯的,而陳彤“回到新聞資訊本身”的執著卻簡捷而狡猾。(紹文)
(編輯:點兒)。 最好的txt下載網
《新聞記者》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