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第比利斯事件相似的另一點是,有關這些小插曲的情況雜亂無章且不完整,但它們卻是值得回味的。首先我們必須記住,當時幾個波羅的海共和國,特別是立陶宛正威脅說要脫離蘇聯。契爾尼亞耶夫和沙赫納扎羅夫勸戈爾巴喬夫讓立陶宛獨立,但戈爾巴喬夫不能讓自己做出這個決定。西方媒體的注意力也緊緊地盯著立陶宛,這使戈爾巴喬夫在那裡的舉動對他與西方的關係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與此同時,亞塞拜然的局勢也日趨嚴重,不再受戈爾巴喬夫信任的當地黨的領導正在失去對局勢的控制權。
鑑於這種情況,戈爾巴喬夫決定(或者是在克格勃和內務部領導的勸說下決定)需要採取一些隱蔽措施,以控制亞塞拜然的局勢。如果想師出有名,那只有製造暴亂事件,才會證明派軍隊去恢復秩序是正確的。現在我們還不清楚人民陣線的暴亂事件事實上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發的,但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克格勃在背後做了手腳,目的是使人民陣線的名譽掃地,證明派軍隊進去將其摧毀是正確的。雖然不能排除克格勃、內務部和國防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似乎是很小的。這樣看來,戈爾巴喬夫參與其中的可能性是很難排除掉的。此外,來自莫斯科的所有這些陰謀活動和幕後指揮與土庫曼共和國第一書記薩帕爾穆拉特尼亞佐夫的說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戈爾巴喬夫認為亞塞拜然動亂的蔓延會使該共和國更加依賴莫斯科。
從列別德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和他的戰友們對於這起事件的看法充滿了矛盾心理。他們已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付外高加索的分離主義分子和製造麻煩的政治集團,但使他們感到氣憤的是戈爾巴喬夫沒有讓他們儘早和儘快地去恢復秩序,而是等到形勢嚴重惡化後才採取行動。更糟糕的是,列別德擔心形勢不妙時,戈爾巴喬夫或其他政治局委員會把他作為替罪羊。
在這一點上,列別德關於檢察院調查團到其部隊調查的介紹特別能說明問題。如果情況真的像人民陣線領導人阿利耶夫蓋達爾和亞塞拜然委員會所指出的那樣,形勢並沒有失控,那麼就存在對進行干預的部隊進行刑事指控的可能性。如果這些部隊是被派去摧毀人民陣線的,那極有可能是他們開的第一槍。當然,列別德把挑起交火事件的責任推到了人民陣線的頭上,但考慮到他對分離蘇聯的政治勢力的態度,他的證言是值得懷疑的。對調查團到來的另一種解釋是,戈爾巴喬夫及其助手們在莫斯科希望給列別德和其他軍官找一些罪名,以備巴庫的形勢發展對聯盟政府不利時使用,就像他們在第比利斯所做的那樣。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列別德粗魯地對待首席調查官的做法就打亂了他們的如意算盤。
軍隊進入巴庫導致的最致命的後果,可能就是激起了士兵母親運動組織的抗議,損害了軍隊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這些抗議活動表明,軍隊已基本喪失了公眾對它的支援。與此同時,軍官對黨的領導的態度也開始向危險的方向轉變,就像列別德指出的那樣。幾個星期後的2月中旬,駐在塔吉克共和國的一個陸軍師拒絕進入該共和國首都杜尚別,去鎮壓預計有5000多人的暴徒和搶劫者。該師的師長和軍官們說他們之所以拒絕命令,是因為他們不想背上製造動亂的罪名,而這一罪名是採取軍事行動所難以避免的。這一事件進一步證明了軍官們的態度已開始轉變。
第18節。對立陶宛干預的失敗
對立陶宛干預的失敗
雖然戈爾巴喬夫對付亞塞拜然的分離主義運動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功,但他在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面臨的挑戰卻是更為嚴峻的。這三個國家中,立陶宛是要求獨立呼聲最高的。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議會宣佈該國獨立。3月15日,莫斯科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透過一項決議,宣佈立陶宛的這一決定為非法。4月18日,戈爾巴喬夫宣佈對立陶宛實行經濟封鎖。6月,立陶宛耍了一個花招,在獨立的立場上稍稍後退了一步,宣佈其獨立決定延期100天履行,以便與莫斯科進行談判。10月2日蘇聯和立陶宛代表團進行首次會談後,戈爾巴喬夫的態度更趨強硬,談判就此中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布什及其助手們私下向雙方施加壓力,以免雙方攤牌,因為當時有關德國統一的談判正在取得進展。布什支援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在年內完成統一德國的目標,同時他也尋求戈爾巴喬夫默許統一後的德國仍然留在北約。布什擔心蘇聯對波羅的海共和國的血腥鎮壓會激起美國國內對莫斯科的強烈反對,從而損害他與戈爾巴喬夫間的微妙關係,因此美國外交官力圖避免或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