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圖說北京三千年 作者:兩塊

政,為後世子孫立下一個規矩:從十三至十六歲未婚少女中選秀作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經娶妻的皇帝,登基後不再補辦婚禮,只舉行冊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時還沒結婚則需要舉行“大婚”,並冊立皇后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卻沒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的規矩,太皇太后張氏經過慎重考慮後,決然拍板:以工部尚書錢允明的長女為皇后。禮部和翰林院官員胳膊拗不過大腿,只得贊同。隨後,翰林院負責起草檔案,禮部負責制冊造寶,並會同司禮監、內府等部門,備辦各種用品,欽天監開始測算良辰吉日,以便“執六禮”。

到了納采、問名這一天,朱祁鎮盛裝打扮,在乾清宮正殿隆重登場,宣制官手捧詔書,站在東側丹陛上,高聲宣詔,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錢尚書家納采,問名。樂曲聲中,兩位天使手捧奉節、奉詔在儀仗隊和鼓樂隊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奔向錢府。此時,錢府所有人員早已等在大門口了,他們接受禮品後,將寫著女兒姓名、簡歷、生辰八字等項內容的“表”,呈交天使,並設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隊回紫禁城後,將“節”和“表”,交給司禮監太監,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司禮監太監持節、表,到乾清宮復“皇命”。朱祁鎮向王公大臣“詔告”納采、問名情況。

到了行納吉、納徵禮的時候,皇宮中仍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派天使持節,帶著禮物和有關檔案,前往錢尚書家。皇帝的封賞不僅錢小姐和錢尚書及其全家人有,甚至連家丁、奴僕,也人人有份兒。經過納吉和納徵,這門親事最終敲定,皇帝即使在入洞房前有個三長兩短,“皇后”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子裡。在民間,婚期一到,婚禮照樣舉行。新娘子與未婚小姑子,或與一隻大公雞拜天地;之後,要麼獨守空房,要麼與一個木製假人共寢。

前邊五禮後,重頭戲是親迎。尋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帶著迎親隊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於地位至尊,於是改成派一個有兒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親。皇宮中早已張燈結綵。各主要宮殿都備足了鞭炮、紅色燙金雙喜字兒大蜡燭。御路上都鋪了紅氈子。

儀仗隊、鼓樂隊在迎親隊伍前,迎親使者居中,後面跟著迎親官員、太監、侍衛,出午門,會同皇后儀仗,抬上大批的禮品,直奔錢府。錢尚書率全家老少,在大門口跪接迎親隊伍。迎親使者高聲宣詔。錢小姐著皇后禮服,戴鳳冠霞帔,跪受金冊、金寶,吉時到後,一行人吹吹打打回到紫禁城,皇后被送到坤寧宮去拜天地,行大禮。皇帝大婚正式完成。

到了清代,坤寧宮不再是皇后寢宮,只在東暖閣入“洞房”。大婚禮儀與明代大同小異。《清史稿》說,同治皇帝載淳大婚,“納采、大徵、發冊、奉迎,悉遵成式”。光緒皇帝載湉大婚的程式為:納采禮,大徵禮,冊立禮,奉迎禮,合巹禮,慶賀禮,賜宴。

在這些儀式中最為隆重的是冊立禮和奉迎禮。清代冊立皇后這一天,舉國上下都要穿上節慶盛服,張燈結綵。宮中御道上都要鋪設紅毯,門神、對聯煥然一新;午門內各宮門、殿門都要紅燈高掛;太和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都要懸掛雙喜字綵綢。冊立禮前一天,皇帝派遣官員分別祭告天、地、宗廟。到了冊立禮當天,太和殿內設節案、冊案、寶案,殿外陳設皇帝法駕滷薄。皇帝先赴慈寧宮向太后行禮,再到太和殿閱視冊、寶,然後升座。正、副使持節帶著迎親隊伍前往皇后府邸。這也與明朝時的儀式基本相同。

清朝皇子是怎樣讀書的

清代帝王吸取了前朝的歷史經驗教訓,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多數皇子精通經史、策論、詩詞歌賦與書畫等,並善於騎射。清朝皇帝的整體素質也是中國曆代帝王中最高的。

清統一中國後,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規。康熙在位的時候,諸皇子分居讀書,到了雍正初年,為了便於皇子的讀書,就在宮中設立尚書房,道光以後統稱上書房。上書房坐落在今故宮內乾清門的左側,上書房之所以設在這裡是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雍正帝還親筆題寫了“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名理為先”的楹聯懸掛其內;乾隆帝對上書房也十分重視,他給上書房題的楹聯是:“念終始典於學,於緝熙單厥心。”

與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讀書入學年齡早、學習時間長、規矩嚴、課程多。通常,皇帝選擇學問、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讀書。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共計10個小時。皇帝選定良辰吉日為皇子開學,由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