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幾十萬美元、創造就業崗位、具備高技能等門檻,這種放寬綠卡和入籍的限制,則必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極大的貢獻。因此,簡化入境簽證,提供人才獲得綠卡和入籍的渠道,也是吸引外國投資以及跨國企業進入的重要手段。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孔雀為何東南飛
全是金錢惹得禍?
在狗咬人才能成為新聞的今天,“人才浪費”往往比人才競爭更容易引發媒體的關注,例如人們更喜歡對博士在國外洗碗、教授在當廚師的故事津津樂道。這正是典型的“人才浪費”,“人才浪費”是指擁有高技能、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從事與其所受的教育、培訓以及技能並不相關的工作。無論對於接納國還是輸出國來說,這都是個雙輸的局面,但對於權衡並做出決定的個人來說,他們可能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或者在國外賺到了一筆錢。
然而,現在出現的一種輿論趨向,就是把一切人才流失都歸為“金錢惹得禍”。只要有高階留學人才不回國,或者人才離開,大家就認為肯定這個人愛錢不愛國了。只要留學生沒有回國,就會扣上“切勿看重金錢,應有愛國之心”的大帽子。這樣的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很常見,中國也不例外。
2004年的冬天,一篇《上海晶片人才大逆流》的文章就引發了關注,因為上海的中芯國際、宏力、華虹等知名半導體企業有200多名工程師去了新加坡工作。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有關官員甚至透露,相關部委專家還組成了調研小組赴上海進行過調研。中芯國際的總裁張汝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認:“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失敗。”
但是,張汝京卻不承認這是因為企業之間的薪金差距造成人才的離開,儘管新加坡公司挖人開出的薪水是中芯國際的5倍。張汝京認為是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整體吸引力改變了一切,他表示:“5倍薪水的同時,相應的開支也增長了5倍。實際上是綠卡等特殊待遇對一些大陸員工很有吸引力。”
人才從整體上看,大多確實是流向那些能夠提供高收入、或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耶魯大學名譽教授邁倫?熱內爾承認:“科學家是一個移動的專業階層。哪裡有支援,他們就會去哪裡。”
但是,經濟上的支援並不是唯一。因為做出傑出的成就與貢獻,不僅僅需要收入保障、經費充足、硬體設施完善等基礎,還需要“軟體”方面保障。我國中央組織部出臺吸引人才的“千人計劃”之後,一位來自馬里蘭大學College Park分校大氣科學家李佔清就對媒體分析說:“錢很實際,但決定因素是我們在中國是否能像在美國一樣高產。”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科研投入最高的國家,也有一個能相容多元文化、富有移民色彩的人文環境,但到美國的移民依然約有20%在到達10 年內又離開,就整個一生而言,則有1/3 的移民會最終離開美國 。因此,人才戰爭不能解釋成金錢遊戲。
圖表1:人才戰爭的制約因素
影響因素 具體原因
政治因素 國家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公共管理與安全、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以及政府的政治體制、外交戰略、教育制度、人才戰略等,也包括官員作風與辦事效率。
政策因素 政府人才評估、引進、使用的機制,留學生、僑務方針、移民以及出入境的制度政策等。
經濟因素 工作環境、就業選擇、發展機遇、薪酬收入等。
人文因素 社會對移民、留學生等國際人群體的認知、評價、尊重、信任,以及人文環境是否能夠多元相容等等。
服務因素 中介機構、服務平臺、國際人才市場是否能夠提供充足的交流與融入的服務,相關協會與社團是否能夠提供“上通下達”的渠道,並保障他們的權益等。
生活因素 居住環境、生活條件、服務設施、戶籍制度、遷徙自由、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以及配偶與父母的態度等。
學術因素 科研支援、學術基礎、創新氛圍、經費保障、專利或科研成果的生產轉化等等。
這是一個印度資訊業工程師的故事,他透過簽證到美國一家網路公司當軟體工程師,為了幾年內順利申請一張綠卡,他不能換工作,無法升職,無法加薪。因為按照美國的簽證政策,只要他的工作資訊發生任何變化,包括加薪和升職在內,就必須重新申請新的工作簽證。能否獲得新簽證,則並無保證,因為政府每年規定的簽證額總會在頭一個月就用完。他的妻子儘管持有碩士學位,但在美國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