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失誤的機率就會少得很多,因為他彙集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博採眾長,“以匡朕之不逮”。
晁錯後來給景帝劉啟上過一篇《削藩策》,其實,晁錯早在劉恆時期就曾提過這個問題。劉恆經過慎重考慮後沒有接受晁錯的建議,他認為這個建議有些過激,對那些諸侯王們的刺激過大,如果一旦引起內亂,首當其衝的是老百姓又要遭難。於是,劉恆從穩定大局的長遠觀點出發,堅持使用賈誼提出的那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正確主張。
在實行“更造四銖錢,除盜鑄令”的時候,賈山、賈誼等人對此問題持不同看法,賈誼為此還上了一道奏摺《諫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劉恆基於當時的形勢通盤考慮後,沒有采納賈誼等人的建議。
賈誼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人稱曠世奇才。但劉恆身邊具有如此才學的並非僅他一人,老丞相張蒼的學問就不在他賈誼之下,且張蒼還有著非常純熟的律歷管理經驗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有張蒼這樣的人在朝中做丞相,劉恆的“更造四銖錢,除盜鑄令”的政策進行得就非常地順利。
需要一提的是,當時的鑄錢與現在的印製鈔票有著本質的不同。印製鈔票的成本和其票面幣值那是不成比例的,但鑄錢的成本和其錢幣的幣值之間相差的卻不是那麼的大。
由於古人受生產技術條件的限制,制錢過程中諸如採礦、冶煉,制模、澆鑄等一系列生產工藝均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製作不易,成本很高,採礦要交稅,鑄錢也要交稅,且金屬銅本身也具有相當的價值,故而鑄錢這個行業雖有利潤,但是其利潤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所以,不善經營的鄧通負債累累就不那麼難於理解了。
最近,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中發掘出土了很多的漢簡,經考古專家鑑定,這些基本完整的漢簡記錄的是漢初的“礦產資源稅”,其中便有對採銅者徵稅的具體內容,當時實行的是“日定額實物交稅”的辦法,即按日定額徵收實物銅,每人每日徵收十五分之二銖。
上述有關征稅的這些具體內容《史記》中是沒有的,因為司馬遷和賈誼一樣對這些具體資料似乎是不感興趣的,但是身為丞相的張蒼卻不能沒有這些資料。
顯然,“弛山澤之禁”和“除盜鑄令”對國家和個人都有利益。因此,只要管理得法,這項政策無疑是利國利民的。
“除關無用傳”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漢初各郡國為了防止糧食及其它緊缺物資外流,經朝廷批准,他們相互之間設定了很多的關卡。到了劉恆前元十二年,漢王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社會經濟狀況早已有了根本的好轉,經濟總量也已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各地出現了很多的“千樹棗”、“千樹慄”、“千樹楸”、“千畝漆”、“千畝巵茜”和“千畦薑韮”等單一的經濟作物,這些頗具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只有銷往外地才能充分的體現它的價值,而當時的關卡檢查制度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地區間的貨物交流。
為此,劉恆便下詔取消了這個過時的制度,貨物進出各地無須官府的任何憑據,也無人再去檢查,這就是“除關無用傳”。
從此,“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這一系列利國利民政策的有效實施,促進了農、工、商業的迅猛發展。社會財富激增,朝廷的錢庫糧倉溢滿。百姓家給人足,戶口漸多。海內殷富,社會經濟空前繁榮。
第十八回 帝王克儉律己 人民安享太平
公元前二百零九年,一代雄主秦始皇辭世。半個世紀之後,公元前一百五十七年,華夏大地上又誕生了一位與秦始皇幾乎一樣的雄主漢武帝。
由於他們兩個人有些相象,所以後人喜歡把他倆並列相稱,秦皇漢武。不知是漢武帝有意效仿秦始皇呢?還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兩個人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秦始皇“繼六世之餘烈”登上皇位,漢武帝不多不少,正好也是漢王朝的第六位統治者。
秦始皇不怕勞民傷財,最喜歡那種耀武揚威的巡行封禪,因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登泰山,觀東海。漢武帝當仁不讓,登泰山,觀東海的次數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先後九次封禪泰山,他漢武帝封禪泰山的次數在中國古代帝王裡可以說是獨拔頭籌、空前絕後了。
秦始皇喜歡大興土木,他的那個“阿房宮”聞名遐邇。漢武帝迷戀園林建設,他的那個“建章宮”名氣雖差一些,但相較豪華程度卻比其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