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務必防止的是兩種情況,短時間內大量的人才外流,或起支柱作用的關鍵人才跳槽,那麼將會從結構上產生整體性的破壞。
曹操賜給關羽高官厚祿、黃金豪宅、如雲美女,仍然留不住關羽,到最後關羽還是掛印封金單騎尋主去了,是曹操不重視他嗎?是曹操不給他合適的崗位嗎?是曹操虧待他了嗎?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關羽始終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讀《春秋》、知大義的關雲長會為漢賊賣命嗎?
和中國歷史上其他很多成功的君主相比,劉備的成功最應該歸功於他的用人和留人。劉備是一個留人的高手,正是由於關羽、諸葛亮這樣有能力的關鍵人才始終留在他的身邊忠心輔佐,劉備才能建立蜀國的基業。
劉備能留得住諸葛亮,曹操卻無論如何也留不住關雲長,其原因何在?儘管人心不古,社會、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本質上和現在的人才管理仍存在共性。大凡人才,特別是高階人才,都有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當一個企業文化和他的價值取向背離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另謀高就。任何人都願意找到一個和自己價值取向相同的團隊共同進取,高階人才的這種需求更甚。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一個適合企業特徵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整合人力資源的最佳工具。
在文化建設方面,劉備做得最好,孫權次之,曹操最差。劉備以復興漢統、拯救天下百姓於水火為己任,其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之士,這批人看輕權勢錢財,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而奮鬥,其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可以想像,當一群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而奮鬥時,它所產生的能量是極其可怕的。孫權以宣揚鄉土意識而成功地保持了東吳的獨立,他時時處處都在宣傳北方與南方的格格不入,南方人是血肉相連的一家人,北方人是外人,充分利用人們害怕改變、不願改變的心理為動力,使東吳全員上下形成了空前的團結一致,成倍提高了本集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相比之下,這方面曹操做得就很不夠,三個集團中只有曹操帳下不斷地有人在造他的反,所以他的政治集團最強大但也最不穩定,先是魏代漢,後是晉代魏,前後一轍,相距不過幾十年,說到底,就是缺乏一種文化的凝聚力。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招人、用人、留人都是很重要的核心部分。應該說,在招人和用人的方面,曹操和孫權的能力都不亞於劉備。但是劉備的不同在於,他能夠留住集團中的核心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並讓他們忠心不二。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關羽和諸葛亮這種型別的人才應該是每個企業都覬覦和竭力爭取的業務精英,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中找到這樣的精英其實也並不難,難的是如何留住企業中的關羽和諸葛亮。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同樣是和尚,為什麼外來的會念經呢?這反映出許多管理者捨近求遠的思想: 總覺得沒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已經得到的卻不知道珍惜。企業前門大量招聘,後門人才大量溜走。美國哈尼根公司的總裁莫里斯說:〃如果僱員桌子上一臺價值2000美元的臺式計算機不見了,公司一定會對此事展開調查。但是如果一位掌握著各種客戶關係、年薪10萬美元的經理被競爭對手挖走,就不會進行調查,員工們也不會被叫去問話。〃一份由《中國青年報》完成的調查顯示,五種情形最可能成為引發青年跳槽的理由,即:〃發展空間小〃、〃待遇低〃、〃學不到東西〃、〃領導管理不善〃和〃不能學以致用〃。缺少發展空間已經成為當代青年跳槽的最主要原因,並且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喜愛自己現有工作的人數比例反而越少。
企業留不住的人才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要幹大事業的人才,他要創立或領導比本企業還要好的公司;二是另謀高職級、高待遇的人才;三是自認高明,而企業又無法重用的人才。對這些人才,企業應予放行,不應〃硬卡〃、〃死卡〃,不要壓抑人才。
因此,留住人才無非是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著手………用才當以利留住人才,愛才當以心留住人才。一方面給予人才優厚的物質待遇和美好的職業前景;另一方面用心去關愛人才、尊重人才,增強其集體歸屬感。企業應結合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變被動為主動,事先採取各種措施防範人才流失,而不是等收到辭職信後再考慮〃留〃與〃不留〃的問題。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保持適度的員工流動率能夠不斷為企業帶來新的活力,淘汰不合格員工,引進高素質人才,推動企業早日實現組織願景。留住能留住的人才,不是降低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