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要購買的商品價格與其到光顧中心地的交通費,如果後者費用相對太大,就會放棄在該中心地購買;同樣經營者也會盡量避免遠距離的傳送。克氏將貨物的供給範圍的最大極限稱為貨物供給範圍的上限或外側界線,將供給貨物的商店能夠獲得正常利潤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費者範圍稱為貨物的供給下限或內側界限。上限和下限的範圍正好相等時,企業在中心地佈局可得到正常利潤;下限小於上限的範圍時,企業在中心地佈局能夠得到超額利潤;相反,當上限小於下限的範圍時,企業在該中心地佈局得不到正常利潤。
4.中心地的等級性。
克氏認為,中心地的等級和中心職能是相互對應的。最低等級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職能,而比其高一級的中心地不僅具有自己固有的職能,同時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職能,以此類推,最高階的中心地具備所有等級的中心職能。同時,同一等級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間隔佈局。
(二)基於中心地三原則的中心地系統空間模型
克氏認為,中心地的空間分佈形態受市場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約,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統空間模型。
1.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克氏認為,市場原則是建立中心地系統的基礎,其基本前提為:第一,中心地分佈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資源狀況相同且均質分佈的平原。人口均勻分佈,且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費方式均相同;第二,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且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第三,消費者都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箇中心地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在上述假定條件下,初始時每個中心地的市場區域都為半徑相等的圓形地域,任何一箇中心地都與6個和自己相同等級的中心地為鄰。無論哪一級的中心地,每3個相鄰中心地的市場區域之間都存在著一個空白區(如圖2。6a的陰影部分)。空白區得不到該級中心地(B級中心地)的服務或沒有包含在該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中,這時就會在空白區出現一個次一級中心地(K級中心地)以滿足空白區居民的消費。同樣每3個相鄰的K級中心地之間也會出現一個空白區,比K級中心地低一級的中心地A在此佈局。以此類推,不同等級的中心地就逐漸形成。各級中心地從上到下組成一個有規律遞減的多級六邊形空間模型,此時所有中心地達到了空間均衡(圖2。6b)。六邊形結構從數學看,其市場地域面積是僅次於圓形的最優結構。每個中心地成為比自己高一級的中心地所組成的六邊形的一個頂點。
(a) (b)
圖2。6 基於市場原則形成的中心地系統
資料來源: '德'沃爾德·克里斯塔勒。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興中,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75、83。
克氏認為,中心地的市場區域規模呈現按一定比例變化的規律。即各中心地的市場區域是其低一級的中心地市場地域的3倍。如圖2。6b所示,B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包含著1個完整的K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中心部),在其周圍還有6個部分是由1/3的K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組成。這樣1個B級中心地市場區域等於1+(1/3)×6=3個K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依此類推,各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比例關係為1,3,9,27,81,。。。。因此,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3的中心地系統。
克氏認為,各等級中心地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係,即一個m級中心地包括幾個m…1,m…2,m…3,。。。,i(1﹤i﹤m)箇中心地。圖2。6b中,每個m…1級中心地(如K級中心地)包含在3個等距離的m級中心地(如B級中心地)中,這樣,每個m級中心地(如B級中心地)共包含著6個類似m…1級中心地(如K級中心地。。即m級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場區域內包含著1/3×6=2個m…1級中心地。一個m級中心地包含了6個m…2級箇中心地(A級中心地)。一個m級中心地內完整地包含了12個m…3級中心地(M級中心地);且與自己同一等級中心地的每一條邊界線上共擁有2個m…3級中心地,因而一個m級中心地擁有12+2×1/2×6=18個m…3級中心地。由此可得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