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3 / 4)

四人何難取補《列女》之闕?書成一手,而例出兩岐,尤以矛陷盾,萬萬無以自解者矣。蓋延壽當日專致力於《北史》,《南史》不過因其舊文,排纂刪潤。故其減位元組句,每失本意。間有所增益,又緣飾為多。如宋《路太后傳》較《宋書》為詳。然沈約修史,工於詆譭前朝,而不載路太后飲酒置毒之事,當亦揆以前後恩慈,不應存此異說也。延壽採雜史為實錄,又豈可盡信哉?然自《宋略》、《齊春秋》、《梁典》諸書盡亡,其備宋、齊、梁、陳四史之參校者,獨賴此書之存。則亦何可盡廢也。

△《北史》·一百卷(內府刊本)

唐李延壽撰。延壽表進其書,稱《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為《北史》,與今本卷數符合。《文獻通考》作八十卷者誤也。延壽既與修《隋書》十志,又世居北土,見聞較近。參核同異,於《北史》用力獨深。故敘事詳密,首尾典贍。如載元韶之奸利,彭樂之勇敢,郭琬、沓龍超諸人之節義,皆具見特筆。

出《酈道元》於《酷吏》,附《陸法和》於《藝術》,離合編次,亦深有別裁。

視《南史》之多仍舊本者,迥如兩手。惟其以姓為類,分卷無法。《南史》以王、謝分支,《北史》亦以崔、盧系派。故家世族,一例連書。覽其姓名,則同為父子;稽其朝代,則各有君臣。參錯混淆,殆難辨別。甚至《長孫儉》附《長孫嵩傳》,《薛道衡》附《薛辨傳》,遙遙華胄,下逮雲仍,隔越抑又甚矣。考延壽之敘次《列傳》,先以魏宗室諸王,次以魏臣,又次以齊宗室,及齊臣,下逮周、隋,莫不皆然。凡以勒一朝始末,限斷分明。乃獨於一二高門,自亂其例,深所未安。至於楊素父子,有關隋室興亡,以其系出弘農,遂附見魏臣《楊敷傳》後。

又魏收及魏長賢諸人,本非父子兄弟,以其同為魏姓,遂合為一卷,尤為舛迕。

觀延壽《敘例》,凡累代相承者皆謂之“家傳”。豈知“家傳”之體不當施於國史哉?且《南北史》雖曰二書,實通為一家之著述。故延壽於《裴蘊傳》雲:“祖之平,父忌,《南史》有傳。”《王頒傳》雲:“父僧辨,《南史》有傳。”

即互相貫通之旨也。乃《南史》既有《晉熙王昶傳》矣,《北史》復有《劉昶傳》;《南史》既有《鄱陽王寶寅傳》矣,《北史》復有《蕭寶夤傳》;《南史》既有《豫章王綜》、《樂良王大圜》傳矣,《北史》復有《蕭贊》(蕭綜入魏改名贊)、《蕭大圜》傳。朱修之、薛安都諸人《南史》則取諸《宋書》,《北史》則取諸《魏書》,不為刪並。殆專意《北史》,無暇追刪《南史》,以致有此誤乎?然自宋以後,《魏書》、《北齊書》、《周書》皆殘闕不全,惟此書僅《麥鐵杖傳》有闕文,《荀濟傳》脫去數行,其餘皆卷帙整齊,始末完具。徵北朝之故實者,終以是書為依據。故雖八書具列,而二史仍並行焉。

△《舊唐書》·二百卷(內府刊本)

晉劉昫等奉敕撰。《五代史記》昫本傳,不言昫撰此書,史漏略也。

自宋嘉祐後,歐陽修、宋祁等重撰新書,此書遂廢。然其本流傳不絕。儒者表昫等之長以攻修、祁等之短者亦不絕。今觀所述,大抵長慶以前,《本紀》惟書大事,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贍而不穢。頗能存班、範之舊法。長慶以後,《本紀》則詩話、書序、婚狀、獄詞委悉具書,語多支蔓。(如《文宗紀》雲:上每誦杜甫《曲江行》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乃知天寶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宮臺殿、百司廨署。又云:戶部侍郎判度支王彥威進所撰《供軍圖略》,其序云云。《武宗紀》雲:右庶子呂讓進狀,亡兄溫女太和七年嫁左衛兵曹蕭敏,生二男,開成三年敏心疾乖忤,因而離婚,今敏日愈,卻乞與臣侄女配合。又云:御史臺奏:據三司推勘吳湘獄,謹具逐人罪狀如後,揚州都虞候盧行立、劉群於會昌二年五月十四日於阿顏家吃酒云云。)《列傳》則多敘官資,曾無事實。或但載寵遇,不具首尾。(如《夏侯孜傳》祇載歷官所至及責讓詔詞,不及一事,《朱樸傳》祇載其相昭宗而不及其始末。)所謂繁略不均者,誠如宋人之所譏。按《崇文總目》,初吳兢撰《唐史》,自創業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卷。韋述因兢舊本,更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紀、志、列傳一百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後,史官於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卷。史官令狐崱�雀挫都橢敬�嫫�黽���患泳磬�N�短剖欏芬話偃��懟J恰短剖欏肪篩澹�黨鑫餼ぁK渲謔中�觶�婺N錘摹�d等用為藍本,故具有典型。觀《順宗紀·論題史臣韓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