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部分(1 / 4)

漢揚雄撰,晉範望注。《漢書·藝文志》稱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其本傳則稱《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曰一、二、三與太初曆相應。又稱有首、衝、錯、測、摛、瑩、數、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元體,離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與《藝文志》十九篇之說已相違異。桓譚《新論》則稱《太玄經》三篇,傳十二篇,合之乃十五篇,較本傳又多一篇。案阮孝緒稱《太玄經》九卷,雄自作《章句》,《隋志》亦載雄《太玄經章句》九卷,疑《漢志》所云十九篇,乃合其章句言之。今章句已佚,故篇數有異。至桓譚《新論》則世無傳本,惟諸書遞相援引,或訛十一為十二耳。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數一一與本傳皆合,固未嘗有脫佚也。注其書者,自漢以來,惟宋衷、陸績最著。至晉範望,乃因二家之注,勒為一編。雄書本擬《易》而作,以家準卦,以首準彖;以贊準爻,以測準象,以文準文言,以摛、瑩、掜、圖、告準系詞,以數準說卦,以衝準序卦,以錯準雜卦,全仿《周易》。古本經傳各自為篇,望作注時,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測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贊之下,始變其舊,至今仍之。其書《唐·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則作十卷,均名曰《太玄經注》。此本十卷,與《通考》合,而卷端標題則稱晉範望字叔明解贊。考玄測第一條下有附註曰:此是宋、陸二家所注,即非範望注也。蓋範望採此注意,自經解贊,儒有近習,罔知本末,妄將此注升於測曰之上,以雜範注,混亂義訓。今依範望正本,移於測曰之下,免誤學者。已下七百二十九測注並同云云。考望自序,亦稱因陸君為本,錄宋所長,捐其所短,並首一卷本經之上,散測一卷註文之中,訓理其義,以測為據。然則望所自注,特其讚詞。其他文則酌取二家之舊,故獨以解贊為文。今概稱望注,要其終而目之耳。卷端列陸績《述玄》一篇,據陳振孫《書錄解題》為範本所舊有。又列王涯《說玄》五篇,又列《釋文》一卷,則不知何人附入。其太玄圖旁、範望序末及玄首、玄測之首尾,凡附記九條,卷末又有一跋,均不署名氏。考序後附記,稱近時林瑀。瑀與賈昌朝同時,則此九條當出北宋人手。又王涯《說玄》之末附題一行雲,右迪功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張實校勘,則附記或出於實歟?其釋文一卷亦不著名氏。考鄭樵《通志·太玄經釋文》一卷亦林瑀撰。疑實刊是書時,並以涯之說、瑀之釋文冠於編首也。

△《太玄本旨》·九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葉子奇撰。子奇字世傑,號靜齋,龍泉人。明初以薦官巴陵縣主簿。揚雄以玄擬《易》,卷首所列舊圖,具七十二候。晁說之《易玄星紀譜》亦以星候為機括。子奇獨謂《太玄》附會律歷節候而強其合,不無臆見。歷舉所求而未通者八條,以明未足盡易之旨。而又稱其能自成一家之學,在兩漢不可多得,因別為詮釋,以正宋、陸舊注之訛。蓋亦如說《易》之家廢象數而言義理也。考《太玄》大意,雖不盡涉乎飛伏互應,與焦京之說有別,然《漢書·雄本傳》稱,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數也。其用自天玄推一晝一夜陰陽數度律歷之紀,九九大運,與天終始,與太初曆相應,亦有顓頊之歷焉。漢儒所述,其說至明,子奇必以為不協律歷,其說殊戾。然《玄》文艱澀,子奇能循文闡發,使讀者易明,亦有一節之可取。數百年來,注是書者寥寥,存以備一家可也。

△《玄包》·五卷、附《玄包數總義》·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北周衛元嵩撰。唐蘇源明傳,李江注。宋韋漢卿釋音。其《總義》二卷則張行成所補撰也。楊楫嘗序其書雲:元嵩,益州成教人。明陰陽曆算,獻策後周,賜爵持節蜀郡公。胡應麟《四部正訛》則雲,元嵩,後周人。所撰述有《齊三教論》七卷,見鄭樵《通志》。又《隋志》釋氏類,稱蜀郡沙門衛元嵩上書,言僧徒猥濫,周武帝下詔一切廢毀,即其人也。楊楫本序頗與《隋志》合,序稱元嵩有傳,考《北史》無之,楊氏誤也。案應麟謂元嵩先為沙門,所考較楫為詳。然《北史》載元嵩藝術傳中,應麟求之於專傳,不見其名,遂以為《北史》不載。

則楫不誤而應麟反誤。至《崇文總目》以為唐人,《通志》、《通考》並因之,則疏舛更甚矣。唐釋道宣廣宏明訂,於元嵩深有詆詞,蓋以澄汰僧徒,故緇流積恨。然溫大雅《創業起居注》載元嵩造謠讖,裴寂等引之以勸進,則亦妖妄之徒也。是書體例近《太玄》,序次則用歸藏,首坤而繼以乾、兌、艮、離、坎、巽、震、卦,凡七變合本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