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援儒以入之,則陋見也。前有嘉靖丙寅姚汝循序,謂原書不著名氏。考宋曾慥號至遊子,慥嘗作《集仙傳》,蓋亦好為道家言者,則似乎當為慥作。然玉芝篇首引朝玄子,注曰,陳舉寶,元人,則明人所撰矣。毛漸傳《三墳》,世以為即出於漸;張商英傳《素書》,世以為即出於商英;然則是書也,其亦汝循所託名歟?
△《諸真玄奧整合》·九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朱載《土韋》編。第一卷為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解者為黃自如。第二卷為石泰《還源篇》,泰字得之,號杏林。第三卷為薛式《還丹覆命篇》,式字道源,又號紫賢,嘗受訣於石泰。第四卷為陳楠《翠虛篇》,楠號泥丸。第五卷為《金液還丹印證圖》,序稱龍眉子,不著名氏,據林淨後序,龍眉子之師為翁葆光,即注悟真篇者。第六卷為《白玉蟾指玄篇》,白玉蟾即葛長庚,嘗受訣於陳楠,楠受之於薛式。第七卷為蕭廷之《金丹大成集》,廷之號紫虛。第八卷為趙友欽《仙佛同源》,友欽即趙緣督,嘗作革象新書者。第九卷為許遜《石函記》上下篇,遜即道家所謂旌陽真人也。宋、元之間以仙佛著稱者,若石泰、薛式、陳楠、葛長庚之流,其源皆出於張伯端、蕭廷之、趙友欽,所言亦皆悟真篇之旨。
其仙佛同源一篇,繁稱博引,謂仙佛皆有入室求丹之事。再傳為陳致虛《金丹大要》,其發明仙佛同源之義尤詳。但以為即釋氏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旨,則未知其果合否也。
△《群仙珠玉整合》·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第一卷賦二十二篇,第二卷論十七篇,第三卷歌詞六十六首,第四卷為錢道華《敲爻歌注》、李光元《海客論》。大概怳忽不可究詰,其詞亦多涉於鄙俚。
△《悟真篇註解》·三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張位注。位有《問奇集》,已著錄。是編前有位序,謂《悟真篇》自葉文叔著外傳,紊亂真經,使學者愈增惑誤。故分此書為三,而又撰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諸論,附於卷末。
△《玉洞藏書》·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李堪撰。堪號楚愚,應城人。書首何思沛序,稱其屢失利於棘闈,則嘗為諸生也。是書成於萬曆壬子。前二卷取宋張伯端《悟真篇》,句為箋釋,而附以諸仙修煉之說,後二卷則注漢魏伯陽《參同契》、《三相類》。其以《三相類》為淳于叔通作,用楊慎本也。
△《黃白鏡》·一卷、《續黃白鏡》·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李文燭撰。文燭字晦卿,自號夢覺道人,丹徒人。其第一卷專言丹汞之術,謂土稟中央之氣,色象故黃。鉛稟西方之氣,色象故白。黃者為藥,白者為丹。
一藥一丹,是謂黃白。自取藥以至成仙,按其次序,分二十六條。前後有自序、自跋。其續編一卷則醒醒歌二十七則,水心篇五十則。卷末亦有自跋雲,昔餘遭劉青田累,幾成孔北海禍。姑蘇拙老獨不避去,由是多老遂欲以修煉胎仙之法告之,故續此鏡。題萬曆辛丑午月,然距劉基二百餘年,而稱受其累為不可解。大抵荒誕之談也。
△《觀化集》·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朱約佶撰。約佶號雲仙,又號弄丸山人,靖江王守謙之裔。居於廣西。集中所載詩,皆論內丹之旨。篇首有三圖,亦內養之法。原序稱其得僧古光之傳,蓋專以修煉為事者。前有刑部郎中袁福徵序,稱其別有詩集行世,又精於繪素雲。
△《含玄子》·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趙樞生撰。樞生字彥材,太倉人。是書仿《莊子》體例,自一卷至八卷為內篇,九卷、十卷為外篇,十一卷、十二卷為餘篇。其內篇大旨,皆言習靜養生,修仙修佛之說。謂心中真靈種子,毫末不許外佚,則吾身之氣與天地之氣淡漠而合一。前後立言,皆本此意。然衍為八卷,不免有繁冗重複之弊。外篇多言歷代帝王之事,間及於飲食植物之類,則隨筆雜記也。餘篇意主發明五經,而究多剿襲,亦時傷穿鑿。如論《易》之諸卦,聖王純乾也,佛純坤也,仙復也,水仙姤也,僧剝也。道士夬也,於義亦難通矣。
△《香案牘》·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是書述神仙故事,自軒轅以下凡七十二人,皆自《列仙傳》、《集仙傳》諸書中抄撮成編,了無義例。末有王衡跋,稱乙未正月繼儒以此書寄衡云云。蓋衡嘗以書抵繼儒,約為楊許碧落之遊,故繼儒以此相報也。然繼儒聲氣通天下,與棲神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