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3 / 4)

實亦附會之論。然其中字音、字訓,辨別異同,可資考證者居多。其冗雜者可削,其精核者究不可廢也。

△《遊宦紀聞》·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張世南撰。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字曰光叔,鄱陽人,然其名則作士南。

未詳孰是。其紀年稱嘉定甲戌,又稱紹定癸巳,蓋寧宗、理宗間人。自稱嘗官閩中,多記永福縣事,亦不知永福何官也。世南與劉過、高九萬、趙蕃、韓淲諸人遊,而述程迥之說尤多。蓋其兄為董煟婿,煟為迥婿,故聞之親串間也。

其書多記雜事舊聞,而無一語及時政。如記秦觀元祐刺字,記黃師尹解打字義,記張嵩先借紫,記諱名諱字,記蘇黃用一鴟字,記古書刀,記何致初拓岣嶁碑始末,皆足資考證。其駁黃伯思八十一首之說,及推闡王湜百六之義,尤極精核。

其他如論犀角、龍涎、端硯、古器之類,亦足以資博識。宋末說部之佳本也。

△《密齋筆記》·五卷、《續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謝採伯撰。採伯字元若,台州臨海人。宰相深甫之子,理宗後謝氏之伯叔行也。中嘉泰二年傅行簡榜進士,歷知廣德軍、湖州,監六部門,大理寺丞,大理寺正。《宋史》無傳,其事蹟不甚可考,官爵名字僅見於陳耆卿《赤城志》中。

是編乃其易班東歸時所撰,錄以示其子者。雜論經史文義凡五萬餘言,自序以為無牴牾於聖人。其間援據史傳,頗足以考鏡得失。雜錄前賢懿言媺行,亦多寓懲勸。雖持論間有未醇,其援引證據,亦未能如《容齋隨筆》、《夢溪筆談》之博洽。而語有本源,瑜多瑕少,要亦說部之善本也。史稱謝後父渠伯早卒,兄奕宗封郡王,侄並節度使。端平初,頗幹國政。採伯以世家貴介,易攵歷中外,洊更麾節,政當謝後用事之時,獨能解組逍遙,至使史官佚其姓氏,則蕭然於榮利之外,一無所預可知。王宗旦原序謂,士大夫晚節嗜好,鮮有不迷其初者,密齋獨以書籍詒謀後人,使知其老不忘學,則採伯潛心著述,殆以一生之精力為之,宜其言多中理矣。原本久佚,僅散見《永樂大典》中。謹採錄編綴,分為《筆記》五卷,《續記》一卷,仍所題之舊目焉。

△《梁谿漫志》·十卷(內府藏本)

宋費袞撰。袞字補之,無錫人。卷端有開禧二年國史實錄院牒,稱為國子免解費進士。禮部韻略條例中有開禧元年國子監發解進士費袞論韻略經弦二字劄子一篇,經禮部看詳,當即其人。其始末則不可詳矣。其書《宋志》作一卷,今本實作十卷,與《牒文》卷數相符。末有嘉泰元年施濟跋,亦作十卷,則《宋志》由傳寫誤也。《牒文》稱編修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正史,取是書以備參考。然是書惟首二卷及第三卷首入閣一條,言朝廷典故。自元祐黨人一條以下,則多說雜事。而卷末王鞏一條,及第四卷,則全述蘇軾事。五卷以下多考證史傳,品定詩文。末卷乃頗涉神怪。蓋雜家者流,不盡為史事作也。惟其持論具有根柢,舊典遺文往往而在。如不試而授知制誥始梁周翰,不始楊億,則糾歐陽修歸田錄之訛。薛映、梁鼎與楊億同命,不與梁周翰同命,則糾葉夢得《避暑錄話》之失。

蘇軾《烏臺詩案》在元豐二年,上距熙寧變法僅十年,無二三十年之久,則糾王鞏《甲申雜記》之謬。朱勝非起復制乃綦崇禮貼麻,非陳與義自貼,謝顯道崇寧元年入黨籍、崇寧四年未入黨碑,則糾謝伋《四六談麈》之失。歐陽修為程文簡作碑誌,隱其進武氏七廟圖事,實未受帛五千端,則糾邵博《聞見後錄》之誣。

皆考據鑿鑿,不同他小說之剽襲。當時以一不第舉子之作,至錄之以入史館,其亦有由矣。他如蘇舜欽與歐陽修辨謗書為本集所不收,陳東《茶錄跋》為今本所未載,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札子,獵鬼章告裕陵文,具錄其塗注增刪之稿,尤論蘇文者所未及,皆足以廣異聞。至於和凝、範質衣缽相傳,本第十三名而訛為第五。漢太上皇名煓,本見《後漢書注》,而誤以為《後漢書》。小小疵累,亦時有之。然其可採者最多,不以一二小節掩也。

△《澗泉日記》·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韓淲撰。淲字仲止,澗泉其號。世居開封,南渡後其父流寓信州,因隸籍於上饒。陶宗儀《說郛》載此書數條,題曰宋虎撰,蓋傳刻訛脫。《江西通志》作韓琥,厲鶚《宋詩記事》又作韓氵虒。考淲兄名沆,弟名濟,皆連水旁,則其名從水不從玉,作琥為誤。又考《說文》氵虒水名。徐鉉注,息稱切,別無他義。又淲,水流貌,即詩滮池之滮。徐鉉音皮彪切,則名取流而字取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