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才,而亦能令吳道子長筆力。思不苦,卻自深,如帝釋天,人不能參扣,聞大迦葉語,亦一一入真法藏語;格欲正,卻亦別,如《蜀漢》、《南唐》,稱名甚正,論其立國,固是偏隅。亦頗得其似雲。
△《翰村詩稿》·六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仲昰保撰。昰保字羹梅,號翰村,常熟人。是集前五卷為昰保所自編,皆題曰《行卷》。第一卷曰《辛集》。第二曰《壬集》。第三曰《癸集》,第四曰《甲集》,第五曰《後甲集》。案:唐時進士,以所業投贄當路,謂之“行卷”,見於《摭言》等書者頗詳。昰保終老山林,而名所作為《行卷》,未喻其說。又文集以甲乙標目,始於《文選》諸賦,其兩集分甲乙者,為李商隱《樊南集》;一集以甲乙分卷者,為陸龜蒙《笠澤叢書》。然皆以十干為次。是集獨以辛壬、癸甲為次,亦莫明其故。第八卷題曰《遺集》,則乾隆癸亥昰保旅卒於博山,其友趙念所續編也。昰保初學詩於同裡馮武,武,馮班從子也。故其詩格律色澤皆馮氏法。康熙辛丑,復北至益都,從趙執信受學。故其詩運意鑱刻,則純用趙氏法雲。
△《梧江雜詠》·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國朝劉雲峰撰。雲峰字秋冶,南昌人。是編取梧州風景、古蹟,為竹枝詞四十五首,各附註其下,亦頗詳悉,然皆因仍地誌之舊文,無所考辨。
△《在亭叢稿》·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李果撰。果字碩夫,長洲人,“在亭”其號也。是集凡雜文十二卷,後附《詠歸亭詩鈔》八卷。果之論文,謂弇州、北地,文古而患乎似;義烏、延陵,文真而患乎淺。欲救似與淺之病,惟在讀書窮理,故所作頗有矩矱,而墨守太甚,亦未能變化也。
△《樸庭詩稿》·十卷(編修吳壽昌家藏本)
國朝吳爚文撰。爚文字璞存,一字樸庭,會稽籍,山陰人。雍正中國子監生,屢舉不第。生平遊歷,一寄諸吟詠。前四卷其友人嚴遂成所選,後六卷則晚年所自訂也。
△《孤石山房詩集》·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心撰。心字房仲,仁和人。雍正中諸生,早從查慎行遊,其詩亦頗有查氏法。
△《抗言在昔集》·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冰壺撰。冰壺字心玉,山陰人。是編皆詠古七言絕句,而多考證文史,與他家詠古評論事蹟得失者又別;其學識頗為拔俗,而有意示高,或流於誕。如《論帝魏帝蜀》一條,洞見宋人之癥結。《論蘇氏父子之文自相矛盾》一條,足關其口。《論續通鑑綱目》諸條,皆頗公允。《論岳飛女銀瓶》一條,極有根據。
羊祜、周恭帝二條,亦頗有推闡。至於以司馬遷之“先黃老後六經”為是,以王充《論衡》欲藉諸子正經之誤,為識在董仲舒上。以莊子、荀子為兩大儒,以老子配《論語》,莊子配《易》,管子配《書》,《離騷》配《詩》,荀子配《禮》,《史記》配《春秋》,續為沈氏六經。謂《管子·地員篇》、班固《地理志》,伯仲《禹貢》,而《周禮·職方》有愧色,皆未免有意駭俗,不為定論。其論《劍俠傳》之誖,似矣;不知《劍俠傳》本無是書,乃明人抄《太平廣記》二卷為之。其論《亢倉子》為影撰,似矣;不知為王士元所補。士元作《孟浩然集序》,自言其始末最明,頗為失考。又如國朝詩人,自王士禎、朱彝尊、田雯、梁佩蘭、宋琬諸人,無一不肆詆排;國朝文人,自黃宗羲、毛奇齡、汪琬、姜宸英、王源、方苞諸人,無一不遭指摘;或加以醜詈,至謂其不堪供唾。且謂此外寥寥,自鄶無譏。其意欲於百餘年中,以第一人自命,尤放誕矣。
△《二須堂集》·二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國朝丁詠淇撰。詠淇字瞻武,號菉濱居士,錢塘人。是集為詠淇所自編。
“二須”者,取諸葛亮“學須靜,才須學”語也。上卷書十二首,《序》十九首,下卷《記》二首,《傳》六首,論二首,《辨》一首,《說》四首,《題跋》五首,《書事》二首,《家訓》十八則。其中《知希子傳》,未聞其人,意為自寓之詞歟?文雖不甚入古格,而頗以扶持名教為主。集中別有《仰編序》,蓋其筆記;又有《菉濱詩鈔序》,為其詩集。今皆未見。
△《雙樹軒詩鈔》·一卷(編修李中簡家刊本)
國朝僧湛性撰。湛性一名湛汛,字藥根,又曰藥菴。本丹徒徐氏子,居揚州之“祇園菴”,故其詩卷亦自署為“江都”。初自刻所作為《藥菴集》,歿後其版散佚。此本乃乾隆壬辰所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