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是亦足為是集希傳之證。又汝詢能注唐詩解,而克中乃至能詁經,是所學又在汝詢上矣。
△《知非堂稿》·六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元何中撰。中有《通鑑綱目測海》,已著錄。據中《自序》,所著尚有《易類象》三卷、《書傳補遺》十卷、《吳才老叶韻補遺》一卷、《六書綱領》一卷、《補六書故》三十二卷、《通書問》一卷、《蘇邱述遊錄》一卷、《搘頤錄》十卷。今自《通鑑測海》以外,惟《通書問》及此集僅存。然《自序》稱有《知非堂稿》十七卷、《外稿》十六卷。顧嗣立《元詩選》載《知非堂稿》十七卷,與《自序》合。王士禎《居易錄》作十六卷,亦與《自序》、《外稿》合。此集止六卷,似非完書。然嗣立之所錄與士禎之所稱者,已均在此六卷之中,又似無所亡佚者。豈後人傳寫,或合併其卷數;抑或重為選錄,汰其繁冗,故篇帙雖減,而名章雋句一一具存歟?詩集之富,唐無若白居易,宋無若陸游、楊萬里。而珠礫並存,往往使後人以多為憾。是編佳制具存,而蕪詞較少,可謂刊糟粕而存菁華。即非足本,亦不必以不完為歉矣。
△《雲林集》·六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貢奎撰。奎字仲章,宣城人,官集賢直學士,追封廣陵郡侯,諡文靖。李黼為之狀,馬祖常奉敕撰碑,皆天下重望也。所著有《雲林小稿》、《聽雪齋記》、《青山漫吟》、《倦遊集》、《豫章稿》、《上元新錄》、《南州紀行》凡百二十卷。明永樂間徵入秘府,家無副本,遂絕不傳。惟《雲林小稿》宋濂所序者,尚存其曾孫蘭家。洪熙中福州陳嵦復序而傳之。宏治間其裔孫元禮復採諸書所載奎詩及遺文二篇,附益成編,是為今本。奎詩格在虞、楊、範、揭之間,為元人巨擘。王士禎《居易錄》論其境地未能深造,殆專以神韻求之歟。吳澄跋其文稿,稱其溫然粹然,得典雅之體,視求工好奇,而卒不工不奇者,相去萬萬。惜今不可得見矣。卷末增載《見婦人》、《偶興》二首,鄙俚穢褻,必委巷附會之說。元禮不知而誤收之,其為謬陋,不止《謝康樂集》載東陽《溪中贈答》也。
△《梅花字字香前集》·一卷、《後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郭豫亨撰。豫亨自號梅巖野人。裡籍未詳。據其《自序》,則至大辛亥作,其書名蓋取宋晏殊詞“唱得紅梅字字香”句也。《離騷》遍擷香草,獨不及梅。
六代及唐,漸有賦詠,而偶然寄意,視之亦與諸花等。自北宋林逋諸人遞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樹橫枝”之句,作者始別立品題。南宋以來,遂以詠梅為詩家一大公案。江湖詩人,無論愛梅與否,無不借梅以自重。凡別號及齋館之名,多帶“梅”字,以求附於雅人。黃大輿至輯詩餘為《梅苑》十卷。方回作《瀛奎律髓》,凡詠物俱入《著題類》,而《梅花》則自立一類。此倡彼和,沓雜不休。名則耐冷之交,實類附炎之局矣。豫亨在至大中距南宋之末未遠,故亦染山人之積習。
前後二集《詠梅》七律至二百首,與張洽之數相等。然洽詩層見疊出,總不出“幽香高格,耽寂避喧”之意,描摹窠臼,未免厭觀。豫亨則集句為之,又闢新境。且屬對頗能工巧,亦勝李龏《翦綃集》之多集絕句。一花一石,時逢佳勝。存備詩家之小品,固亦無不可矣。
△《中菴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敏中撰。敏中有《平宋錄》,已著錄。《元史》載敏中《中菴集》二十五卷。《文淵閣書目》作五冊,不著卷數。梁維樞《內閣書目》不載其名,則是時官書已佚。明藏書之家惟葉盛《菉竹堂書目》僅著於錄,亦無卷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有其名,而獨作三十五卷,與史不符。蓋虞稷所列諸書乃遍徵各家書目為之,多未親見其本,故卷數多訛,存佚不確,未可盡援為據也。蘇天爵《元文類》中僅載其《賀正旦表》、《忠獻王廟碑》二首,其他作則不概見。
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蒐羅裒輯,以類編次,尚可得二十卷,則所佚者不過十之二三矣。其詩文率平正通達,無鉤章棘句之習。在元人中亦元明善、馬祖常之亞。
本傳稱其文理明辭備。《韓性原序》亦謂其不藻繢而華,不琢鏤而工,戶樞門鍵,庭旅陛列,進乎古人之作。固不誣也。史稱敏中為御史時,劾權臣僧格。為集賢學士時,上書陳十事。其文今皆不見集中,殆已散佚。集中有《星變奏議》、《皇慶改元奏議》,則為本傳所未及,蓋史佚之。其金石之文,如巴延廟碑、哈剌哈孫、純直海、大達立、咬住、不阿里、李唐諸神道碑記,《大智全寺裨》、《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