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部分(3 / 4)

極寺碑》,皆承詔撰述之作。今考《元史·哈剌哈孫傳》,即用敏中所撰墓碑。然不載其在宗正時,從世皇北巡,猝遇亂,突出破敵事。又不載其在中書省時,“每退食,延見四方賓使,訪以物情得失,吏治否臧,人材顯晦,年穀豐歉,採可行行之”數語。又“度地置兩倉”句“兩”字訛為“內”字。《純直海傳》亦用敏中碑,而其子當達裡諭降襄陽,取漢口,破婺賊,功不在沙札該下。而《沙札該傳》末乃僅附其子昂阿喇名無一語及當達裡事,尤為舛漏。蓋《元史》倉猝成書,疏脫實多。不但重複割裂,如顧炎武所譏。則是集之存,並可訂史傳之訛異,不徒貴其文章矣。

△《王文忠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王結撰。結字儀伯,定興人。仁宗在潛邸時,以薦充宿衛。及即位,遷集賢直學士。元統中,官至中書左丞。文忠其諡也。事蹟具《元史》本傳。史稱結有集十五卷。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亦同。今久散佚。惟散見《永樂大典》者,採掇排比,尚得詩一百三十四首、詩餘十三首,編為三卷。又雜文九首為一卷。

《問答》五首為一卷。《善俗要義》三十三條為一卷。共成六卷。結為元代名臣,張珪稱其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今觀是集,殆非虛語。詩多古體,大抵舂容和平,無鉤棘之態。文亦明白暢達,不涉雕華。其中《上宰相論八事書》,乃結年二十餘遊京師時所作。平生識力,已具見於是。《問答》五條,皆與吳澄往復之語,或闡儒理,或明經義,可略見其學問之根柢。《善俗要義》乃結為順德路總管時所作,以化導閭里。凡教養之法,纖悉必備。雖瑣事常談,而委曲剴切。謀畫周密,如慈父兄之訓子弟。循吏仁愛之意,藹然具見於言表,尤足以見其政事之大凡。統觀所作,所謂詞必軌於正理,學必切於實用者也,固不與文章之士爭詞采之工拙矣。

△《靜春堂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袁易撰。易字通甫,長洲人。不求仕進。部使者擬薦於朝,謝不應。行中書省署徽州路石洞書院山長,旋亦罷歸。居吳淞、具區之間,築堂曰靜春。聚書萬卷,手自校定。或棹舟載筆床、茶灶、古器,遊於江湖。趙孟畛⑽��段匝┩肌罰�埔子牘ōX、郭麟孫為“吳中三君子”。是集乃易歿之後,其子泰所編。

延祐四年龔璛為之序,推之甚至。然以王安石擬之,殊不相類。卷末有《厲鶚跋》,擬以黃、陳,亦未盡然。易詩吐言天拔,於陳與義為近,與黃庭堅之鎔鑄劖削、陳師道之深刻瘦硬,其門徑實各別也。有元作者,綺縟居多。易詩雖所傳無幾,而風骨遒上,固足以高步一時。龔璛等所作集序墨跡,至明正統中尚存。吳訥題其卷末,深致嚮往。蓋其人品、詩品,均有動人遐想者矣。

△《惟實集》·四卷、《外集》·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元劉鶚撰。鶚字楚奇,永豐人。皇慶間以薦授揚州學錄。累官江州總管、江西行省參政。守韶州,以贛寇圍城,力御不支,被執抗節死。其事甚烈。明初修《元史》,失於採錄,不為立傳,並佚其名。近邵遠平作《元史類編》,始為補入《忠義傳》。然亦僅及其死節一事。其生平行履則已不可考矣。集為其子遂、述所編,初名《鷲溪文獻》。其稱《惟實集》者,蓋本其祖訓以詩道貴實之語也。

鶚嘗官翰林修撰,與虞集、歐陽玄、揭徯斯等遊。所居浮雲書院,諸人皆有題詠。

玄為序其文集,稱其詩六體皆善。《徯斯序》亦謂其高處在陶、阮之間。雖友朋推挹之詞,例必稍過其量。然今觀其集,大都落落不群,無米鹽齷齪之氣,可以想見其生平。二人所許,亦不盡出標榜也。且鶚身捍封疆,慷慨殉國,千秋萬世,精貫三光。即其文稍不入格,亦當以其人重之。況體裁高秀,風骨清遒,實有卓然可傳者乎。《外集》二卷,皆前人序記、輓詩,乃其裔孫於廷等所重輯。今仍附之集末,以補史傳之闕漏焉。

△《勤齋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蕭撰。字維斗,奉元人,歷官集賢學士、國子祭酒,諡貞敏,事蹟具《元史·儒學傳》。卒於仁宗延祐五年,詩文多散佚。順帝至正四年,蘇天爵官西臺,始裒輯其遺稿,得文八十篇、詩二百六十首、樂府二十八篇。分為十五卷,官為刊版於淮東。蓋距之歿,幾三十年矣。自明以來,刊版久佚。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存崖略。謹依類編輯,得文四十二首、詩二百六十一首、詞四首,釐為八卷。按焦竑《國史經籍志》稱蕭《勤齋貞敏集》,而《永樂大典》但題作《勤齋集》,頗不相合。然姚廣孝等修輯《永樂大典》,距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