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部分(2 / 4)

,疑以傳疑,不足以為是書病也。

△《楊仲弘集》·八卷(內府藏本)

元楊載撰。載字仲弘,浦城人,後徙杭州。初以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調海船萬戶府照磨。會仁宗復行科舉之制,遂登延祐二年進士,授饒州路同知浮樑州事,終於寧國路總管府推官。事蹟具《元史·儒學傳》。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楊載《仲弘集》四卷。此本八卷,不知何人所分。元代詩人,世推虞、楊、範、揭。《史》稱其“文章一以氣為主,而於詩尤有法度。自其詩出,一洗宋季之陋”

云云。蓋宋代詩派凡數變。西昆傷於雕琢,一變而為元祐之樸雅。元祐傷於平易,一變而為江西之生新。南渡以後,江西宗派盛極而衰。江湖諸人慾變之,而力不勝。於是仄徑旁行,相率而為瑣屑寒陋,宋詩於是掃地矣。載生於詩道弊壞之後,窮極而變,乃復其始。風規雅贍,雍雍有元祐之遺音。史之所稱,固非溢美。故清思不及範梈,秀韻不及揭徯斯,權奇飛動尤不及虞集,而四家並稱,終無怍色,蓋以此也。瞿宗吉《歸田詩話》曰:“楊仲弘以《宗陽宮玩月詩》得名。然他作如‘風雨五更雞亂叫,江湖千里雁相呼’、‘挾書萬里朝明主,仗劍三年別故鄉’、‘窗間夜雨銷銀燭,城上春雲壓彩旗’、‘空桑說法黃龍聽,貝葉繙經白馬馱’。沉雄典實,先叔祖每稱之。長篇如《古牆行》、《梅梁歌》,亦皆為時所稱。夫人瞿氏,餘祖姑也。嘗以仲弘親筆草稿數紙授予。字畫端謹,而前後點竄幾盡。蓋不苟作如是。則載於是事,亦以苦吟得之者矣。”陶宗儀《輟耕錄》曰:“虞伯生先生、楊仲弘先生同在京口。楊先生每言伯生不能作詩,虞先生載酒請問作詩之法。楊先生酒既酣,盡為傾倒,虞先生遂超悟其理”云云。竟謂載詩在虞集上,則非其實也。

△《範德機詩》·七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元範梈撰。梈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以薦為左衛教授,遷翰林院編修官。出為嶺海廉訪使照磨,歷轉江西、湖東。後選充翰林應奉。又改閩海道知事,移疾歸。天曆二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使經歷,以母老未赴。明年母喪,竟以毀卒。所著有《燕然稿》、《東方稿》、《豫章稿》、《侯官稿》、《江夏稿》、《百丈稿》凡十二卷。此本七卷,不知何人所並。葉子奇《草木子》載:梈有與危素同晚步,得“雨止修竹閒(案諸本多訛“閒”為“開”,今據原本改正),流螢夜深至”二句,喜甚,既而曰“語太幽,殆類鬼作”云云。即今集中《蒼山感秋詩》也。其語清微妙遠,為詩家所稱。然梈詩豪宕清遒,兼擅諸勝,實不專此一格。《閩書》又載其為閩海道知事時,以文繡局取良家子為繡工,作《閩州歌》述其事,廉訪使遂奏革其弊。《歌》今亦載集中。然其事可記,其詩則語頗近俗。與沈作喆《哀扇工歌》僅相伯仲,尤不當以是概梈也。揭徯斯序其集曰:“虞伯生稱德機如唐臨晉帖,終未逼真。”改評之曰:“範德機詩如秋空行雲,晴雷卷雨,縱橫變化,出入無聯。又如空山道者闢穀學仙,瘦骨崚嶒,神氣自若。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群,四顧無人,一碧萬里”云云。徯斯之語雖務反虞集之評,未免形容過當。然梈詩格實高,其機杼亦多自運,未嘗規規刻畫古人,固未可以“唐臨晉帖”一語據為定論矣。

△《文安集》·十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揭徯斯撰。徯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延祐初以薦授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遷國子助教,告歸。復召還。天曆初開奎章閣,首擢為授經郎,與修《經世大典》。累官翰林侍講學士,總修遼、金、宋三《史》。卒於官,追封豫章郡公,諡文安。事蹟具《元史》本傳。徯斯與虞集、範梈、楊載齊名。其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凡朝廷大典冊及碑版之文,多出其手,一時推為鉅制。

獨於詩則清麗婉轉,別饒風韻,與其文如出二手。然神骨秀削,寄託自深,要非嫣紅奼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也。虞集嘗目其詩如三日新婦,而自目所作如漢庭老吏。徯斯頗不平。故作《憶昨詩》有“學士詩成每自誇”句。集見之,答以詩曰:“故人不肯宿山家,夜半驅車踏月華。寄語旁人休大笑,詩成端的向誰誇。”

且題其後曰:“今日新婦老矣。”是二人雖契好最深,而甲乙間乃兩不相下。考楊維楨《竹枝詞序》曰:“揭曼碩文章居虞之次,如歐之有蘇、曾。”其殆定論乎?顧嗣立《元詩選》載徯斯詩,題曰《秋宜集》,今未見。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徯斯集》一卷,今亦未見。此本凡詩四卷,又《續集》二卷、《製表書序記碑誌雜文》八卷,乃其門人燮理溥化所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