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部分(1 / 4)

。而《古詩選》一書,則其後來所定,所見尤深也。

△《黃文獻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黃溍撰。溍有《日損齋筆記》,已著錄。其文原本經術,應繩引墨,動中法度。學者承其指授,多所成就。宋濂、王禕皆嘗受業焉。《濂序》稱所著《日損齋稿》二十五卷,溍歿後縣尹胡惟信鍥梓以傳。又有危素所編本為二十三卷。今皆未見。此本乃止十卷。前有嘉靖辛卯《張儉序》,稱舊本頗闕失,且兼載其一時泛應異端之求者,恐非公意也。索世家得善本,及公所為筆記一編,稍加刪定,付建甌尹沈璧、陳珪重梓以傳云云。則儉已有所刊削,非濂所序之本。

卷首題“虞守愚、張儉同校”一行,又題“溫陵張維樞重選,會稽王廷曾補訂”

一行。則二人又有所竄易,並非儉所刻之本。卷數不同,有自來矣。明人誕妄,凡古書經一刊刻。必遭一塗改。數變之後,遂失其真,蓋往往如此。然有所私損,未必有所私益。雖殘闕不完,尚可見溍之崖略也。

△《圭齋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元歐陽玄撰。玄有《拯荒事略》,已著錄。玄平生三仕成均,兩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凡朝廷高文典冊,多出其手。揭徯斯作玄集序,稱有曰詩流者三卷、曰釒公中者十卷、曰驅煙者十五卷、曰強學者十卷、曰述直者三卷,其門人王師模所編。明宋濂《序》則謂原集一百餘冊,皆毀於兵,惟存辛卯至丁酉七年之作二十四卷,其孫祐持編錄之。此本詩賦四卷、文十一卷、附錄一卷,題宗孫銘鏞編集,又非祐持之舊矣。孔齊《至正直記》曰:“歐陽玄作文,必詢其實事而書,未嘗代世俗夸誕。”時人謂文法不及虞集、揭徯斯、黃溍,而事實不妄則過之。然宋濂稱其文“如雷電恍惚,雨雹交下,可怖可愕,及乎雲散雨止,長空萬里,一碧如洗”,實亦未減於三人也。虞集《道園學古錄》有《送玄謁告還瀏陽詩》曰:“憶昔先君早識賢,手封製作動成編,交遊有道真三益,翰墨同朝又十年。”蓋集父教授於潭州,見玄文大驚,手封一帙寄集曰:“他日當與汝並駕齊驅,故集詩云然。”然則玄發軔之初,聲價已與集相亞矣。

△《待制集》·二十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柳貫撰。貫字道傳,浦江人。大德四年薦為江山縣教諭。延祐四年授湖廣儒學副提舉。六年改國子助教。至治元年遷博士。泰定元年遷太常博士。三年出為江西儒學提舉。至正元年擢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僅七月而卒。故世稱“柳待制”焉。事蹟附載《元史·黃溍傳》。貫雖受經於金履祥,其文章軌度則出於方鳳、謝翱、吳思齊、方回、龔開、仇遠、戴表元、胡長孺,其史學及掌故舊聞則出於牟應龍,具見宋濂所作行狀中。學問淵源,悉有所受。故其文章原本經術,精湛閎肆,與金華黃溍相上下。早年不自存稿。年四十餘北遊燕,始集為《遊稿》。其後有《西雝稿》、《容臺稿》、《鍾陵稿》、《靜儉齋稿》、《西遊稿》、《蜀山稿》。至正十年,餘闕得稿於貫子卣,以濂及戴良皆貫門人,屬其編次。凡得詩五百六十七首、文二百九十四首,勒為二十卷。闕及危素、蘇天爵各為之序,濂為之後記。《天爵序》又稱有《別集》二十卷,今未見其傳本。

考《濂記》稱尚餘詩九百七首、文二百四十八首,訁謄為二十卷,授先生子卣藏之。蓋刪汰之餘,本未刻也。以數計之,詩僅存十之四,文僅存十之六,宜其簡擇之精矣。《附錄》一卷,雜錄、誥敕、祭文、像贊、行狀、墓表之屬,不知何人所編。卷首亦題曰柳貫著,其謬陋可想。又墓表今在黃溍集中,而題曰戴良記,舛駁尤甚。以所記較史為詳,尚可考貫之始末,姑仍其舊本存之云爾。

△《閒居叢稿》·二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元蒲道源撰。道源字得之,號順齋,世居眉州之青神,徙居興元。初為郡學正,罷歸。皇慶中徵為國史院編修官,進國子博士,年六十矣。越歲復引疾去。

後十年召為陝西儒學提舉,不就。跡其生平,恬於仕宦,大抵閒居之日為多。故其子機裒輯遺文,題曰《閒居叢稿》。凡詩賦八卷、雜文樂府十八卷。詩文俱平實顯易,不尚華藻。黃溍為之序,稱“國家統一海宇,士俗醇美,一時鴻生碩儒所為文,皆雄深渾厚,而無靡麗之習。承平滋久,風流未墜。皇慶、延祐間,公以性理之學施於臺閣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假鍛鍊琱琢,而光耀自不可掩”

云云,亦言其文之真樸也。蓋元大德以後,亦如明宣德、正統以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