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像圖》·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吳守大撰。守大字有君,崑山人。是書成於正德丙子,錄徐達以下至楊繼宗,凡四十九人。人繪一圖,圖後各敘仕履,系之以《贊》。其書刻於廣西,紙版拙惡。四十九人面貌相同,惟以題名別識,殆如兒戲。
△《畜德錄》·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沂撰。沂有《維楨錄》,已著錄。此書皆紀宣德、正統間名臣言行,人各一二條。末有嘉靖壬辰《自跋》,稱以所聞於外祖金靜虛、太常夏崇文及吳文定、李文正者,著之於篇。雖有不倫,而取善之道不以人廢云云。考所載如於謙、魏驥、徐晞、王翱、姚夔、嶽正、韓雍、周忱、劉大夏、屠墉、章懋、儲巏、何瑭、朱希周等,皆一時名人。他如蹇義、解縉、夏原吉、楊榮、金幼孜,身事兩朝,已為其次。至王越,以權術用事,益為物論所不滿。所云不倫者,殆即指數人而言歟。趙汝愚編《名臣奏議》,丁謂、秦檜並以章疏見收。朱子編《名臣言行錄》,王安石、呂惠卿亦得以姓名同列。蓋定千秋之品,則隻字不可誣;取一節之長,則片善亦可錄。並瑕瑜不掩,具有前規。然奏議為論事之文,苟所論關國計之得失,系民生之利病,言之當理,行之有裨,自未可以出自僉壬,遂削不錄。至於採前言往行,矜式後人,自當仰溯名賢,用垂規矩。固未可委曲遷就,使有所濫廁於其間矣。
△《廣州人物傳》·二十四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書採自漢迄明廣州人物之散見諸書者,以類區分,各為之《傳》,共一百五十餘人。
△《建寧人物傳》·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李默撰。默字時言,甌寧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為趙文華誣陷,下詔獄瘐死。萬曆中追諡文愍。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專記建寧人物,起唐建中迄明景泰,凡四百十七人。以諸邑分載,而一邑之中又以時代為先後。每條之下,各注所引原書。自《唐書》、《南唐書》、《五代史》、《宋史》而外,大抵皆本之舊志,未為信史,疏略之處尤多。如謂吳棫為處士,而述所著書惟及《韻補》,則舛漏可知矣。
△《紀善錄》·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杜瓊撰。瓊字用嘉,吳縣人,以孝聞。知府況鍾兩薦之,固辭不出,自號鹿冠老人。是書皆載吳中循吏、先賢,其列女有操行可紀者亦並見焉。自洪武迄正統,凡四十人。蓋隨所見聞錄之。故多節取一事。不為全傳。亦表微闡幽之意也。
△《三家世典》·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明郭勳撰。勳,營國威襄公郭英六世孫,襲封武定侯。正德中奉命鎮兩廣,因輯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及其家世系、履貫、勳閥、遭遇本末為此書。大抵本實錄國史,於事蹟無所增益。考英在諸功臣中猶居其次,以配二王,似乎尚非其倫。自明以來亦無徐、沐、郭三家並稱之說也。
△《淮郡文獻志》·二十六卷、《補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潘壎撰。壎字伯和,山陽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前有《自序》,謂自春秋以來至明正德,上下數千年,德業文章,會於一書。今考其書撏撦陳編,未見決擇。其最謬者,至收入宋龔開所作宋江等三十六人之《贊》,此何關於文獻耶?
△《祥符鄉賢傳》·八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李濂撰。濂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是編以《祥符縣誌》所載人物僅有名氏而行實未詳,乃一一稽考,自明初至於嘉靖,得二十九人。撰其事蹟,附以《論贊》。又安然、馬昂、張泰三人自祥符移籍他方者,並附列焉。從《唐書》所載士大夫遷徙四方者俱標其舊貫之例也。
△《祥符文獻志》·十七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李濂撰。濂於嘉靖壬寅嘗輯《祥符鄉賢傳》。其後二年甲辰,又推廣前所未載及其人之履歷梗概略存者,輯為此書。每人每條之下,皆注出某碑、某傳、某集,蓋仿《名臣言行錄》之例。每《傳》之後或偶附錄詩文,則濂之變例也。
所錄皆明一代之人,而至於盈十七卷。時彌近則易詳,亦時太近則易濫,固志乘之通病耳。
△《金華先民傳》·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應廷育撰。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