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2 / 4)

,官至按察司僉事。是書取金華歷代人物自漢迄明各為之傳。分《道學》、《名儒》、《名臣》、《忠義》、《孝友》、《政事》、《文學》、《武功》、《隱逸》、《雜傳》為十類。自正史外並參以諸家文集及家狀碑記。於每《傳》之下,各註明用某書,蓋仿金履祥《通鑑前編》之例。所據舊籍共四十餘種,而其大概則本諸《敬鄉錄》、《賢達傳》、《金華府志》三書雲。

△《國琛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樞撰。樞有《易修墨守》,已著錄。是書紀明初以來迄於嘉靖人物,大旨以《聖人》、《君子》、《善人》、《有恆》分為四科。不以時次,不以類從,錯出雜陳。上自宰輔,下至隸卒,人各一《小傳》。寥寥數語,殊不詳備。傳後間附以論斷,然亦不定其孰為聖人、君子,孰為善人、有恆。體例尤不分明。其曰《國琛集》者,蓋取國家以人為寶之意。前有《王畿序》並樞《自序》。樞學宗良知,故於王守仁推崇甚至雲。

△《閩學源流》·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應詔撰。應詔,建安人,嘉靖辛卯舉人。是書歷載楊時以後諸儒,終於蔡清。各志其言行,詳其傳授,凡百九十五人。

△《道南源委錄》·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朱衡撰。衡字士南,萬安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兼副都御史,總理河漕,事蹟具《明史》本傳。此書乃其視學閩中時,錄道南源委以示諸生。

託始於楊時,附以遊酢、王蘋。凡閩士之沿波而起者則載焉。明代惟錄陳真晟、周瑛、黃仲昭、蔡清四人。蓋時代既近,其餘尚未論定雲。

△《東吳名賢記》·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周復俊撰。復俊字子籲,崑山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卿。是編記吳中名賢自商相巫咸至明太常寺卿魏校,凡四十七人,各為之傳贊,附傳者又十人。前有《自序》,歷舉所載諸賢而議論之。蓋略仿《華陽國志》之體。然所紀簡略,未足以資考證也。

△《列卿紀》·一百六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雷禮撰。禮有《六朝索隱》,已著錄。是書臚列明代職官姓名,起自洪武初,終於嘉靖四十五年。凡內而內閣、部院以至府、司、寺、監長官,外而總督、巡撫,皆以拜罷年月為次。上標人名,而各著其出身裡籍於下為《年表》。又於《年表》之後附載其居官事蹟為《行實》。《年表》但以次題名,不用旁行斜上之例。《行實》略仿各史《列傳》,而又不詳具始末,止書其事之大者而已。惟第八卷至十三卷為《內閣行實》,頗為詳備,論斷亦多持公道。如謂解縉等盡忠納誨,而責其不能死建文之難;謂陳山存心險刻,臨事乖方,《明史》頗採之。

獨史謂陳文猥鄙無所建白,而禮稱其政體多達,勳德未昭。文,廬陵人,與禮同鄉。蓋曲徇桑梓之私,非公論矣。

△《內閣行實》·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所載僅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張英、陳山、楊溥、陳循、高穀、苗衷、馬愉、曹鼐十五人。今核其文,與雷禮《列卿紀》中《內閣行實》並同。蓋書賈取不完之本,改其《目錄》以售欺。並削去禮名,使若別一人所著者。其作偽頗巧。然禮原本具在,何可誣也。

△《善行錄》·八卷、《續錄》·二卷(內府藏本)

明張時徹編。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明史》附見《張邦奇傳》。此書獵採史傳,取先哲行誼之高者萃次成編。《正編》起春秋至明代,凡二百九十人。《續編》起漢迄宋,凡一百四十五人。

△《義烏人物誌》·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金江撰。江字孔殷,義烏人。是書成於嘉靖乙未。取史傳地誌及諸家文集中所載義烏名人各為之傳贊。所載凡四十七人,分《忠義》、《孝友》、《政事》、《文學》四類。蓋全仿宋濂《浦陽人物記》例。而敘述過於簡略,不及濂書博贍也。

△《濟美錄》·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鄭燭編。燭,歙縣人。是編成於嘉靖乙未,搜錄其祖元歙縣令鄭安、休寧令鄭千齡、徵授翰林待制鄭玉、歙縣令鄭璉國史郡志諸《傳》,及制誥、公牒、志狀之屬,人為一卷。千齡,安之子。玉、璉皆千齡之子也。前有《黃訓序》,稱玉之死節,由守徽之將見之不以其禮。使見之以禮,可以無死。前乎先生有箕子焉云云。其說至謬。民生於三,事之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