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霖《墨池浪語》稱,《弇州史料》,凡請弇州作傳志者,雖中材亦得附名。
未請傳志,雖蓋代勳名節義亦所不載。後之耳食,未可以此為定案云云。是又誤以為出世貞之意,非其實矣。
△《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徐象梅撰。象梅字仲和,錢塘人。其書取兩浙先賢自唐、虞迄明隆慶,別為二十二門。又《外錄》《元元》、《空空》二門,以載釋、道二家。名目既多,體遂冗雜。如輔弼經濟,無故區分。文苑儒碩,過加軒輊。又諸傳皆標題官爵,獨《道學》一門稱先生而不書其官,於體例亦未畫一。至所列之人,本正史者十僅二三,本地誌者乃十至六七。以鄉閭粉飾之語,依據成書,殆亦未盡核實矣。
△《古今貞烈維風什》·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許有穀撰。有穀字子仁,宜興人。其書大旨為表揚貞烈而作。按輿志區分,各以人系其地。由古迄明,每地分列傳標題、列名不標題二類。其標題者各題七言絕句,不標題者粗舉事蹟而已。凡例稱詞雖淺俚,意取勸揚。是書長短,有穀已自道之矣。
△《忠義存褒什》·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許有穀撰。是書記建文殉難諸臣事蹟,每一《傳》後系七言絕句一首。
△《續列女傳》·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邵正魁撰。正魁字長孺,休寧人。是書以續劉向《列女傳》,仍其體例,分別七門。唯其中《節義》、《賢明》各分一子卷。大抵採摭各史《后妃》、《列女傳》,分類匯敘。間有略益以他書者,不過十之二三。每《傳》末必引諸經為詠歎之詞,以求肖向書之體,可謂王之學華,皆在形骸之外。末附汪匯所作正魁母《鄭氏傳》一篇,尤古無此例也。
△《逸民史》·二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編。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是書雜採自周至元史傳郡志隱逸之士為二十卷。其末二卷以《元史》隱逸不詳,搜取志銘之類輯為《元史隱逸補》。然是書所載,如張良、兩龔之類,皆策名登朝,未嘗隱處者。若吾邱衍、王冕之類,皆淹蹇不遇,並非高逸者,亦濫入之,未免擇之不精焉。
△《東越文苑》·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陳鳴鶴撰。鳴鶴字汝翔,侯官人,天、崇間諸生。《福建通志》稱其早棄舉業,與徐熥兄弟共攻聲律。是編紀閩中文人行實,起唐神龍,迄明萬曆,為四百十一篇。唐、五代五十人,宋、元三百八十五人,明百有六人。
△《姑蘇名賢小記》·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文震孟撰。震孟字文起,長洲人,天啟壬戌進士第一,官至東閣大學士,諡文肅,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大意,以當世目吳人為輕柔浮靡,而不知清修苦節之士可為矜式者不少。故擇長洲、吳縣人物卓絕者各為之傳,而系以《贊》。
首高啟,終王敬臣,凡五十人。蓋既以表前賢,又以勵後進也。震孟以天啟二年及第,而是書成於萬曆甲寅,蓋其未遇時命意已如此。其立朝清介,有自來矣。
△《崇禎閣臣行略》·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陳盟撰。盟號鶴灘,富順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加禮部尚書。是編首列崇禎一朝五十閣臣年表,次各為小傳。據其載及姜瓖叛逆、李建泰伏誅之事,則其書當成於桂王未滅時也。所列小傳,各有評斷,而大抵深致憾於門戶。夫明以門戶亡國,其憾之是也。然稱溫體仁小心謹毖,兢兢自持,既與門戶不協,眈眈伺隙,遂絕私交,謝絕情面。稱薛國觀之賜死,士論冤之。稱李建泰以人望薦舉督師。無一貶詞。顛倒是非,至於如是,其褒貶尚可信乎?亦仍一門戶而已矣。
△《王謝世家》·三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韓昌箕撰。昌箕字仲弓,烏程人。是書成於天啟壬戌。考南朝王、謝二家人物,各為之傳。冠以《譜系圖》及《同名考》。王氏分四派:一曰琅琊,凡十四卷;二曰太原正派,凡四卷;三曰太原支派,凡二卷;四曰太原別派,凡二卷。
謝氏則惟陽夏一派。皆止於六朝,唐以後不預焉。
△《名臣志鈔》·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吳孝章撰。孝章字平子,嘉興人。是書前有天啟癸亥《吳中偉序》,謂其抄鄭曉《吾學編》、王世貞《四部稿》而稍節之。然如《孫一元傳》乃殷雲霄所作,則亦不全據鄭、王矣。所錄始於洪武,迄於隆慶,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