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說的,一旦人民造反,他主張狠狠地殺。我記得你的批判原文好像是這樣的意思。
顧準《顧準文集》
論孔子
1、你提的,“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而不是歸周”,確實打中了孔子的要害。孔子夢想的是西周秩序——“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具體一點說,他夢想的是一個周天王在發號施令,這個周天王下面有等級森嚴的一套貴族、諸侯、卿、大夫。從天王到大夫,尊貴的等級有差別,然而他們都不同於庶人,是庶人之上的一個貴族階級,他們的尊嚴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維持這套秩序的辦法是正名,是教化。從孝悌開始的教化,使得庶人對貴族和貴族階級上下相互之間都井然有序,貴賤有別,就像兒子對父親,幼弟對長兄一樣。問題在於,在春秋的大亂之世,禮樂崩壞,兼併盛行,犯上作亂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時候,怎麼辦?孔子在《春秋》中雖然“天王”長“天王”短,晉文公召周王到河陽,他還要寫成“天王狩於河陽”,但卻肚裡有數,這個天王不行了,“我其為東周乎”,要另起爐灶,弄出至尊的偶像,旁邊有一個事實上至強的霸(主)。所以所謂東周,是把魯弄成霸主,或者乾脆稱天王來代替周王朝了。公山不狃和佛肸(xi)見召,他躍躍欲試,無非是想以此為開端來建立這個霸業。當魯司寇後殺少正卯,隳三都,無非是削平三桓(魯的公族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先尊公室,然後強魯稱霸。周遊列國,到處留心政治,無非是想看看有什麼機會“出售”他的一套政治主張。
在這裡,他的政治主張,和他達到這種主張的手段是矛盾的。手段是仁、恕,目的是霸業,你批評得很中肯,仁、恕一套誰也不會聽他的,不過他若真的當起權來,他的做法其實和管仲、商鞅是一樣的。殺少正卯,隳三都,已見端倪。他自己心裡明白,仁、恕是講給別人聽的,是教化芸芸眾生的,至於當權的人要成霸業,不心狠手辣,芟除異己是不行的。他對管仲的稱道,已經為我們當代人的“大節小節論”做了榜樣了。
孔子對秦政的稱道,和荀況的稱道是一模一樣的。雖然稱道的物件,在孔子是大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