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小說:顧準文集 精校本 作者:竹水冷

督教征服了蠻族

羅馬覆亡之時,許多羅馬顯貴投身教會,著名的教父,多半是羅馬文化的顯貴。

所以,教會是黑暗時期的羅馬典章、羅馬法制、希臘思想的保藏庫。羅馬天主教的中心設在前帝國的首都,它使用的是帝國的通用語言拉丁文,直到十六七世紀,著名的哲學著作還是用拉丁文寫成的。現在國際通用的動植學名,還是用的拉丁文。聖經譯成英、德文,是在16世紀宗教改革之後。羅馬帝國覆滅了,世俗權威用蠻族的日耳曼文,在有教養的文明社會(蠻族顯貴,最初都是目不識丁的)中,羅馬傳統還是正統。

歐洲的蠻族征服,不像在中國,由古老的文明同化了蠻族,以致蠻族文明後來竟然全部湮滅。歐洲蠻族征服之後,後來沒有由“羅馬人”光復過,蠻族文明以騎士文明的形態,發展成為和教士文明並行的一種文明。教士文明還是羅馬傳統。但是兩種並行的文明並不是各不相干的。它們在互相滲透。文藝復興,終於掃掉了古老文明的老殼子,古老文明滲透到世俗文明中去,壓倒了宗教文化,進一步發展成了近代歐洲的文明——這是一種註定要傳佈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去的進步文明。

2、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會,做過許多壞事情。它掠奪地產,剝削農奴;它製造了戰爭陰謀,多次造成流血的大屠殺,它提倡迷信,搞聖者遺骨的崇拜,搞異教裁判所,多少創造性的科學和科學家被扼死了,殘殺了;它窮奢極欲,出賣贖罪符,多少莊嚴的主教宮殿成為最荒唐的尋歡作樂之所。然而,它也做了一些好事。最重要的是它是黑暗的中世紀的唯一的教育事業的組織者、保護者;它是唯一的學術研究中心。

歐洲的最早的大學都是教會組織的,神學教育當然還在大學之前。法律學、文法學、邏輯學、幾何學,是神學以外的主要課程;拉丁文和希臘文當然是必讀課程。學習這些“脫離實際”的理論;也許10000個人中有9999人是廢品,學了根本用不上。不過如果有人用上了這些東西,這個人也許就是諸侯宮廷中的大臣,或者可以列入經院哲學家之列的人物了。因為是教會辦的學校,所以,世俗的政治權威管不著它,也許這就是後代大學自治的淵源。像明太祖的《大誥》之類的當代政令,也許也是越不過大學的門牆的。

不僅大學是教會辦的,我猜測中學教育也是教會包辦的,醫院也是。

教會也是學術研究的中心。不管經院哲學如何繁瑣,它總是一種心智的活動。不管他們的研究如何只能限制在某個框框之中,總也出了羅吉爾·培根、鄧斯·司各脫、托馬斯·阿奎那這些人物。即使我們肯定(也許與事實不符)中世紀的教會所傳佈的文化,沒有比古代(希臘的和羅馬的)前進一步,至少,它儲存了古代文明的主要部分,使之代代相傳下來。沒有這一條,文藝復興,和近代那種炫人眼目的科學發展是不可能的。

3、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又是世俗政治權威以外的另一個政治權威,說它是政治權威,一部分是直接符合於真實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它有時候和帝國爭奪歐洲的政治最高權力;當沒有一個歐洲範圍的帝國的時候,它本身事實上就是歐洲的最高政治權威;所以教廷能發動和組織十字軍——雖然它的權威更多的是在精神和文化方面。

騎士文化這種世俗文化得以存在,歐洲的君王制之所以長期來得以維持其等級君主制的性質,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兩種政治權威同時並存,顯然也是因素之一。這一點,對於歐洲政治之不能流為絕對專制主義,對於維護一定程度的學術自由,對於議會制度的逐漸發達,甚至對於革命運動中敢於砍掉國王的頭,都是有影響的。因為兩頭政治下最底層的人也許確實撈不到什麼好處,體面人物卻可以靠這抵擋那,可以鑽空子,不至於像中國那樣“獲罪於君,無所逃也”,只好延頸就戮。

4、比起佛教來,基督教雖然是一種入世的宗教,終究是力圖把人性提高到“神性。”與此相反,教會首腦卻在神化的人的幌子下,荒淫無恥到不像人而像獸的樣子。此外,城市的興起,王權的上升,民族國家和民族意識的形成,也使教會教廷的政治權威和思想文化權威都成為不可忍受的東西。所以,地理大發現(亦即航海商業的猛烈擴張)、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三者幾乎同時發生,並不是偶然的。現在,在騎士文明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世俗文明要擺脫神權的控制了。宗教改革的政治意義是民族國家擺脫凡蒂岡,文化意義是要擺脫死掉了的拉丁文明的控制,發展民族文明,同時也是要擺脫已經阻礙科學和思想進步的經院哲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