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也將產生這麼幾項結果:(一)企業間產品的轉移,有了公共的價值尺度;(二)企業獨立計算盈虧,推動管理部門尋求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減低成本的因素而加以利用。這對社會生產的發展就已經有很多好處了。至於有了貨幣這個工具,對消費者來說,無論如何比實行領物憑證式的勞動券要方便得多,有利得多,這在前面已經指出過了。
實行經濟核算制的有利結果,實質上一定遠遠超過前面指出的二點。(一)不論消費品或生產資料的品種規格都千差萬別,需要變化的因素也是複雜多端。如果說它們的生產與消費及兩者間的平衡,全部規定在一個經濟計劃中,可以不發生任何困難,那是客觀上做不到的。因此,(二)生產資料在不同企業間的轉移,要由企業間直接的購銷關係或合同關係來補計劃規定之不足。(三)消費品的銷售,要依賴零售市場中價格的調節來平衡供需。(四)使企業勞動者的報酬,與企業為擴大生產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與企業出售產品的收入發生一定程度的聯絡,如獎勵金制度、企業基金制度等等。於是經濟計劃就成為這樣一種計劃,它規定有關生產分配及產品轉移的全域性性的、關鍵性的專案;它規定各個生產企業的經濟指標,但它不是洞察一切的,對全部生產分配與產品轉移規定得具體詳明,絲毫不漏,因而是絕對指令性的計劃。經濟計劃因為是全域性性的,關鍵性的計劃,因此,社會經濟執行過程不再任令客觀的經濟規律盲目發生作用了;但經濟計劃又不是具體詳明到這種程度,以致任何企業(或甚至包括任何個人)只要按照計劃辦事,就可以萬事大吉。經濟計劃是用經濟核算來補足的。
經濟核算所起的調節作用,又使計劃獲得若干種用統計調查所得不到的資料,作為今後制訂計劃的根據。比如說,社會消費水平提高了,消費資料的生產應作相應的擴大。可是在多種消費品中,到底擴大什麼,擴大多少,比例如何,無論作怎樣詳細的消費調查都是得不到可靠資料的。消費品零售市場中的熱銷、滯銷、價格漲落,就可以使我們察知需要的變化,據以調節生產。同樣,各個生產企業產品銷售情況,價格與利潤的變化,也指示了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間平衡的情況,與勞動生產力變化的程度。這對制訂今後的經濟計劃是有極大用處的。①社會再生產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逐年再生產計劃不是憑空制訂出來的,經濟核算制所提供的資料是計劃制訂的基本根據之一,沒有這些,經濟計劃是制訂不出來的。
① 定額,是從經濟核算資料中獲得的。所以,有人以為有了需要量,加上定額,就可以編計劃,不必依靠經濟核算,是忘掉了定額本身還需要一個根據才能產生出來,它是不能憑空掉下來的。
必須指出,一個實行廣泛社會分工的社會主義生產,只有實行計劃經濟,才能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但同時也只有當它是實行經濟核算制的計劃經濟,才能廣泛動員群眾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力,在計劃所不能細緻規定的地方(事實上過於細緻的結果,一定與實際生活脫節),自動調節生產、分配、產品轉移與消費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提供許多制訂再生產計劃的根據。生產規模愈大,生產分工愈細,消費水平愈高,經濟核算制度就愈為必要。社會主義各國的經驗,已經足夠證明這件事了。
2
實行經濟核算制,就有可能利用價格與工資率,調節勞動者的報酬,本文第二節已經述及。
價格對於產品的生產與轉移,也能起調節作用。因為既然各個企業都有核算贏利的責任,贏利的來源又不外是提高勞動生產力與獲得有利的產品價格兩者,那麼,企業總是願意進行那種價格有利的生產。所以,實行經濟核算制以後,就有經過價格結構以調節產品生產與流通的可能。前面講過,社會主義各國運用經濟核算制度的具體政策有所不同,經過經濟核算制度所能發生作用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說來,這種作用以價格、成本、勞動者報酬與基本建設投資四者聯絡緊密的程度而定,這就是說:
(一)如果價格、成本、勞動者報酬與基本建設投資相互間不發生聯絡,分開來由企業對社會負責,經濟核算制所能發生的調節作用就比較弱。例如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如價格由計劃規定,產品由國家統銷,盈虧由全社會包下來,勞動者報酬由國家保障,企業完成計劃所定產量任務就可交賬,經濟核算制對生產與流通所起的影響就會很小;
(二)如果上舉因素中幾項聯絡起來,由企業獨立負責,例如,產品不由國家包銷,產品銷不出,企業就有發不出工資,無法繼續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