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部分農民的不滿,而且造成頗大一部分工人的不滿。……原因是……向純社會主義形式與純社會主義分配的直接過渡,乃是我們力量所不能勝任的事。”③
③ 列寧:《俄國革命五週年與世界革命的前途》;《列寧文選》,兩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984…985頁。
列寧所說的“力不勝任”的事,是指1921年前後。蘇聯從1936年建成社會主義到現在已有21年的歷史,力量是空前強大了,“力不勝任”這樣的事應該已經不再存在了。但是,蘇聯現在還利用貨幣,還沒有提到用領物憑證式的勞動券,這至少證明了,在目前條件下的蘇聯,利用貨幣作為分配工具還是適合的。
4
利用貨幣來分配消費品,同時也就是利用貨幣來實行核算。因之,價值與價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存在的。比之勞動時間,價值是一個“相對的、動搖的、不充分的尺度④”社會主義社會為什麼不直接用勞動時間來衡量產品所消耗的勞動量,以便徹底消滅價值範疇呢?
④ 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6頁。
在實行廣泛社會分工的社會主義生產中,每個生產企業是一個核算單位。每個生產企業在核算過程中所能確切知道的資料是:(一)支付的貨幣工資;(二)他企業轉移過來的生產資料的價格;(三)本企業轉移出去的產品的價格這三項。至於所支付的捐稅與上交利潤等等,則已屬於純收入再分配的範圍了。
企業所支付的貨幣工資,相當於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扣除社會純收入部分的餘額。根據勞動時間確定貨幣工資率時,已經把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差別,換算為單純的貨幣數額的差別了。但貨幣工資一經確定,必須相對的固定下來。如果個別勞動者熟練程度提高了,但還沒有“提級”,貨幣工資仍可不變,又如果整個勞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