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話是他一生政治和文化閱歷的切身體會,也表達了他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還可以從中感受到他當年參加戊戌變法時的青年理想在今天得以實現的欣慰之嘆。  
毛澤東評點鄭振鐸
文物的事情問鄭振鐸。 ——摘自《石榴紅了》第319頁,人民出版社出版。 �振鐸先生: 有姚虞琴先生經陳叔通先生轉贈給我一件王船山手跡,據云此種手跡甚為稀有。今送至兄處,請為儲存為盼! 順祝�健吉 毛澤東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日 ——摘自《毛澤東書集選集》第422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鄭振鐸小傳(1)
鄭振鐸,原籍福建長樂縣,1898年12月19日生於浙江永嘉(溫州)一個窮苦的小資產階級家庭。 因為他是長孫,他出生時,他的祖父非常高興,辦“三朝”那天,他祖父請了算命先生來,算命先生說其孫子“五行缺木”,他祖父就給他起了個“木官”的小名,大名為“振鐸”,有搖鈴發出號召,一呼百應的意思,希望他將來能幹一番大事業。 鄭振鐸童年時,他的祖父和父親相繼亡故,他依靠母親做針線女紅活計維持生活,勉強讀完了高小。 他很小的時候就愛聽人家講故事,也愛擺弄一些小玩意兒。他有一位表舅好講《三國》和《聊齋》,而母親講的“蛇龍哥”等許多美麗的民間故事更讓他心馳神往。他那時無錢買任何玩具,不知怎的,卻養成了一種收藏癖,什麼破銅爛鐵物什常常擺滿了他床邊的角落。他最愛收藏的是大人們抽菸後丟棄的煙紙畫片。 鄭振鐸讀高小時,國文課老師黃小泉先生對他影響很大。他曾在《記黃小泉先生》一文中寫道:“到了高小的第二年,我才跟從小泉先生讀書。我第一次有了一位不可怕而可愛的先生。這對於我愛讀書的癖性的養成是很有關係的。……假如我對文章有什麼一得之見的話,小泉先生便是我的真正的‘啟蒙先生’,真正的指導者。” 高小畢業後,鄭振鐸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昂貴的學費是他母親很難承擔的,有幾次因繳不起學費,鄭振鐸竟被校方勒令停止參加考試。可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發憤讀書,成績居然很不錯,尤其是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師當作範文朗讀。他自己買不起書就向人家借,有時是整部整部地抄。一次,向別人借了一部《文心雕龍》,利用整整一個暑假,把它抄了下來。 1917年,他來到北京,在一位親戚的幫助下,考進了鐵路管理學校。他每天上學、放學要步行三四個小時。為了省錢買書,他從來不吃早飯,中午也常是以大餅或烤白薯充飢。特別難過的是冬天,北風刺骨,他只有一件薄薄的棉袍,裡面貼身仍穿著夏天的單衫,手上、腳上都生滿了凍瘡。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他成為鐵路管理學校學生代表和福建學生聯合會領導人之一,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為了鬥爭需要,他與瞿秋白、耿濟之等人合編《新社會》旬刊。該刊物發表了一些文章,猛烈抨擊舊社會、舊制度,批判各種舊思想,宣傳社會主義,探索社會改革。不久《新社會》旬刊遭到查禁。 當時,李大釗同志擔任北大圖書館館長,他組織了專門研討社會主義的秘密組織,瞿秋白和鄭振鐸都是其成員。他倆成了最親密的夥伴,常常沿著景山的紅牆在月下一邊漫步,一邊探討中國的未來。偶而,他們會到一家四川小飯鋪去低斟淺酌。據說瞿秋白那時已很能飲酒,在他的影響下,鄭振鐸對酒的興趣也愈來愈大,後來和酒結下了大半生的不解之緣。 1920年8月,他們又創辦《人道》月刊,僅出一期,也被迫停刊。同年11月,他和茅盾、葉聖陶、耿濟之等人發起成立早期有影響的進步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他負責編輯會刊《文學旬刊》,同“學衡派”和“鴛鴦蝴蝶派”展開鬥爭。另外,他還同茅盾、歐陽予倩等組織“民眾戲劇社”,並編有我國文學革命中第一個戲劇刊物——《戲劇》月刊。 1921年初,鄭振鐸從鐵路學校畢業,到上海火車站當練習生,後經茅盾介紹,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負責編輯文學研究會叢書。1922年我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創刊,由鄭振鐸擔任主編。在他主編《兒童世界》的一年(1922~1923)時間裡,他幾乎把全副身心都交給了孩子們。他最反對對孩子施行注入式的教育,反對使孩子們個個成為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長袍馬褂的“小大人”。他自己就有一個雅號叫“大孩子”。葉聖陶曾這樣描述過他:“朋友們舉行什麼###,議論既畢,飲食也足夠了,往往輪流講個笑話以助興趣。輪到振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