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直至海邊,橫截大路,綿亙紮營。二十日,後續人馬陸續來到,太宗命清軍自錦州至南海角挖掘三道大壕,深八尺,寬丈餘,就將松山明軍全都置於包圍壕中,斷絕了松山與杏山的通道,從而切斷了明軍自杏山提供的糧草供應。
洪承疇原以為清軍必將全力奪取松山,只待清軍進攻,他就可令祖大壽出錦州夾擊,或可一戰而勝。豈料太宗非但置錦州於不顧,而且也置松山於不顧,派阿濟格突襲塔山,得手後趁潮落從天橋進攻筆架山,奪取了明軍的存糧十二堆。訊息傳到松山,洪承疇與明軍將領無不大吃一驚。
吳三桂先自慌亂:“皇太極好歷害,先斷我杏山糧道,又奪我筆架山軍糧,豈非斷我軍生路!”
王樸也感到事態嚴重:“我軍存糧僅可支撐三到四天,數日後軍中無糧,就將不戰自敗。”
唐通提議:“為今之計,要全力打通杏山的通道,以杏山之糧,維繫全軍的生存。”
眾將一時間七嘴八舌,呈現出驚慌失措的狀態。洪承疇作為全軍統帥,儘管心中也知大局不妙,但他決不能在部將面前顯現出來,他要以沉穩來安定軍心:“大家不要悲觀失望,清軍所為皆在我預料之中。以往皇太極一直圍而不戰,現下正可與之決戰。明日即請馬科、白廣恩二總兵率軍兩萬出擊,直取杏山路上的清軍鑲紅旗營地,管取一戰成功。”
第二日,明軍按洪承疇的部署出動,一萬馬軍在前,一萬步軍在後,向清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衝擊。馬科、白廣恩二人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將士們鬥志大增,以赴死的心態吶喊著殺向清軍大營。鑲紅旗清軍約有一萬五千人,在數量上稍居劣勢,明軍這樣不怕死的衝鋒陣勢,使清軍感到意外。雙方廝殺一刻鐘後,明軍略佔上風。眼看清軍就要抵擋不住,太宗親率一萬馬軍前來增援。清軍望見那象徵皇帝身份的黃羅傘,全都歡呼起來,士氣大振。而明軍則氣勢轉衰,經不住清軍援兵的衝擊,陣腳漸亂。
在松山城上觀戰的洪承疇等人,適才還為勝利訊息所振奮,及見形勢逆轉,全都心涼了半截。吳三桂說:“洪大人,皇太極親自參戰,使清軍轉危為安,我軍若想重佔上風,看來也得大人效仿皇太極,率軍增援,以鼓舞士氣。只是刀槍無眼,會有風險。”
“吳總兵,你的意思是本帥貪生怕死不敢出戰嗎?”
“末將不敢,末將是為大人擔心。”
“吳總兵,點齊你的部下人馬,隨本帥立刻出戰。”
吳三桂原意是不服洪承疇,特意要將一軍看笑話,沒想到洪承疇要他出戰,這才是弄巧成拙,也只好硬著頭皮裝好漢了:“多謝大人信任,誓保大人擊敗皇太極,使我軍轉敗為勝。”
可是,未及洪承疇與吳三桂領兵出城,清軍已開始向松山城運動,明顯有攻城跡象。吳三桂見機進言:“大人,敵軍就要攻城,還是守城為上啊。”
洪承疇從內心裡稱讚皇太極善於用兵,如果自己帶兵出援,松山城就可能不保,那就將遭致徹底失敗,他不敢輕離大本營。戰場上的明軍,經不住皇太極優勢兵力的衝擊,已是敗下陣來。在皇太極的追殺下,有半數人馬撤入了松山城,另一半上萬人馬或死或傷或逃散。總之,洪承疇業已折損六分之一的兵力。
阿濟格欣喜萬分地靠近皇太極:“萬歲,明軍銳氣已失,正好一鼓作氣攻取松山城。”
皇太極微笑著搖頭:“時機不對。”
“那就將松山城團團圍困起來。”阿濟格建議。
“不,”皇太極依舊反對,“我軍原地不動。”
阿濟格急了:“萬歲,不加圍困,敵人會逃跑的。”
“朕就是要讓他們逃跑。”皇太極的神色充滿了自信。
范文程讚許地點點頭,他顯然與太宗是心相通的。太宗也從范文程的表情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對這場關係到新生的清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戰,太宗似乎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第四部分 征服朝鮮王第82節 遺恨清寧宮(1)
壓抑和沉悶的氣氛籠罩著松山都司衙門,這座總督行轅而今顯得死氣沉沉,感受不到一絲生氣。廳堂裡的蠟燭光,被襲入的海風吹得搖擺不定,在場者的身影投放到四壁,呈現出變幻的怪相。失望,無奈,焦躁,刻上了每個人的面龐。是啊,奪取杏山軍糧的行動徹底失敗,五萬大軍龜縮在區區彈丸之地的小小松山城中,存糧至多還能對付三兩日,明軍等於是陷入了絕境,人們能不憂心忡忡。他們都在暗中撥打自身的小算盤,對總督洪承疇大人詢問的目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