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憤青聚集,就不會有鐵血網的收入。
除了專門化的憤青網站,國內以贏利為目的的各大入口網站面對巨大的憤青市場,也經常做出針對性的炒作。炒作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迎合憤青,在首頁上刊登一些讓憤青發洩和意淫的文章;一類是逆著憤青,吸引憤青過來破口大罵。兩類炒作,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利用龐大的憤青群體擴大網站的關注度和熱度,無論是迎合憤青的文章還是“賣國漢奸論調”的文章都會被憤青瘋狂轉載,免費為網站增加知名度和流量。
以某知名入口網站為例,2008年是憤青集體亢奮的一年,該知名入口網站一方面在首頁推薦了大量民族主義的博文,另一方面也大量推薦被憤青罵為漢奸的博文,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的部落格有三篇關於理*國的文章,都被有意推薦到了首頁,引來無數憤青破口大罵。在必要的時候,還組織正反兩方的名人到網站進行PK,比如,在憤青瘋狂抵制家樂福的時候,知名入口網站邀請了著名憤青李某和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進行辯論,從當時新浪網的統計看,李憤青獲得了壓倒性的投票支援。憤青支援憤青,沒什麼稀奇,而憤青大多數熱衷於在網上折騰,投票數量自然多。
此外,憤青和民族主義也一度成為各大網站之間商業競爭的工具。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流言,說新浪網的英文sina是*的意思,並且說新浪網是日資企業。之後,無論新浪怎麼闢謠,始終沒法讓所有人都信服,至今痛恨新浪網的憤青也不在少數。這種流言的始作俑者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做一個假設,新浪的對手釋出這樣的訊息,顯然能給新浪沉重一擊,因為憤青無法相信sina與中國的蔑稱“*”只是巧合,任憑新浪怎麼解釋也沒用。
品牌塑造
有些品牌的創立,直接立足愛國憤青的情感,比如中國著名電子行業品牌“愛國者”。愛國者今年的廣告語是:2009年起,我們都是愛國者。愛國者豈止2009年才是愛國者,從創立開始,打的就是愛國牌,拿出一副自主品牌與日韓一爭高低的架勢,憤青很受用。愛國者(AIGO)是一家學生創業型的公司,是1993年創立於北京中關村的所謂高新技術企業。愛國者品牌的最著名的推廣語是:“他將成為一個在任何時候都讓國人驕傲的名字。”夠了,這一句就足夠讓愛國憤青們心潮澎湃了。時至今日,愛國者已經成功了。在憤青無處不在的中國,愛國者不成功都難。在中國,連三鹿這樣的民族品牌都屹立了那麼多年,愛國憤青連劣質或者有毒國貨都可以無條件支援,更不用說質量上還過得去的愛國者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憤青是一個大市場(4)
臺灣的“統一”品牌。“統一”創立之時並非瞄準大陸的憤青,它創立於1967年,那時大陸還沒有改革開放。“統一”商標翅膀三條斜線與延續向左上揚的身軀,代表“三好一公道”的品牌精神:質量好、信用好、服務好、價格公道。“統一”本身並不是指大陸兩岸的統一。但是品牌的創辦者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他們進入大陸市場,這兩個字意味著多大的商業價值。1990年代初統一企業進入大陸市場開始,大肆在中央電視臺投放廣告,畫面上出現“統一”兩個特大字,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不明就裡、不加深究的憤青們都誤以為這是一家支援祖國統一的愛國臺灣企業,立刻產生莫名好感,統一企業的食品王國在大陸迅速開闢疆土,時至今日,統一企業已經主要寄生於大陸市場了,它的產品主要就靠大陸市場銷售,例如統一冰紅茶自1995年6月在大陸上市,至2003年即已成紅茶品類領先品牌,統一的泡麵、綠茶等等也在大陸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
事實上,憤青這個大市場已經被奸猾的商人們廣泛開拓,不但有國內的商人,也有海外的商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好萊塢打造李小龍的例子。其實早在毛澤東時代,就有國外商人利用憤青來賺錢。“*”時期,那些企圖把商品賣到中國的商人都掌握著如下訣竅:
你在廣州下飛機前要檢查一下胸前是否佩戴了毛的像章以及公文包中是否裝上毛的語錄(像章和語錄可以向中國使館索要,他們會樂於向你提供的)。你去旅館後爭取儘快約見廣交會的負責人或者你的貿易伙伴,但不要馬上談生意,也不必約他吃飯,而是最好表示你想要觀看一次樣板戲,說你對《紅燈記》等戲仰慕已久,希望這次來中國能有機會實現這一夙願。這樣既通報了你已經抵達,同時又表示了你政治上的友好態度,會使對方一開始就對你留下一個極好的印象。第三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