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金丹著作有:張伯瑞的《悟真篇》、《yù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奇經八脈考》;石泰的《還源篇》;薛道光的《還丹覆命篇》;陳楠的《翠虛篇》;白yù蟾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金華衝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入》;夏宗禹的《人物鏡箋》、《yīn符經講義》、《悟真篇講義》;俞琰的《周易參同契揮》、《易外別傳》、《玄牝之mén賦》;翁葆光《悟真篇註釋》、《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悟真篇註疏》(戴起宗疏);6西星《悟真篇小序》;彭好古《悟真篇注》;甄淑的《悟真篇翼注》;仇兆鰲的《悟真篇集註》等。中派道教內丹學的一逐步形成mén派。始於元代。由李道純開創。原本無宗名,因其丹法以“守中”為要,有別於南北東西丹派,故名。李道純(生卒年不詳),號清庵,別號瑩蟾子。活動於元初,出自南宗白yù蟾mén人黃金蟾的mén下,但他自稱其宗脈為“全真”,故為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丹法源於張伯瑞的《悟真篇》,但更具全真教道派道儒釋三教融合的特sè。明尹真人弟子、清黃元吉等也被視為中派。這一派不像別的丹派,它既無立宗,又無明確的宗教承緒,李、尹、黃等人只是在丹法上具有一致的傾向xìng,才被視為同一派別。該派在丹法上特點是:糅合道儒釋思想,將清修理論集中於一個“中”字上。李道純《中和集》開宗明義:“《禮記》雲:‘喜怒衰樂之未,謂之中;而皆中節,謂之和’。未謂靜定,中謹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無體,故為天下之大本。而中節謂動,時謹其所也。故曰和無不中,故為天下之達道。誠能致中和於一身,則本然之體虛靜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這是把儒家“致中和”思想融於道教的修煉論,這個“中”也就是道教修煉所yù達到的目標,即致中和於一身,就可以成應變無窮的“仙”了。這個“中”又是修丹過程中所要體認的的“玄關一竅”。他說:“夫玄關一竅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今之學者多泯於形體,……但著在形體上都不是,亦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也?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所以聖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釋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憑麼時,那個是自已本來面目,此釋家之中也。儒曰:喜怒衰樂未謂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仍三教所用之中也。”(同前)這個“中”既是先天之有,卻要透過後天的修煉才能成就,此即守中之功法。明尹真人師弟《xìng命圭旨》同樣把守中看作守“xìng命之根”,這個中又叫“真中”,他們說:“無極者,真中也,故曰聖聖相傳在此中。此中就是堯舜允執之中,孔子時中之中,子思未之中,易之黃中通理之中,度人經之中理五囗之中,釋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義,若曰中有定存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無定在者,乾坤合處,乃真中也”。真中也就是李道純所說的“玄關一竅”。清黃元吉則把所有內煉xìng功、命功功法歸結為守功一法,他說:“昔論吾道,始終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jīng而化氣;終而守無形之中,以煉虛而合道。”(《道mén語要》)這種守中之法又叫做“中黃直透”,即不用後升前降,不用開合,不用面壁,就能昇仙。清代閔小艮,亦傳中黃直透功夫。由於中派皆以儒說道,故被視為“教外別傳”。中派的主要著作有:李道純的《中和集》、《瑩蟾子語錄》、《三天易髓》;尹真人弟子的《xìng命圭旨》;黃元吉的《樂育堂語錄》、《老子道德經jīng義》、《道mén語要》等。東派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別。開派於明嘉靖、隆慶年間。創始人6西星,字長庚,號潛虛,又號方壺外史。揚州人。少習儒術,九次參加鄉試未中,遂棄儒服,著裝道衣,抗跡塵外。自稱呂祖純陽降臨其所居“北海草堂”,親授丹法要訣,即著說立說,開丹法新mén派,因其活動於浙江一帶,故稱東派。明末孫汝忠、清人傅金銓等為此派之支流。此派雖稱上緒呂純陽,然而不立宗mén,其修丹法mén實承南宗一系,從《悟真篇》中開出新意,力主yīn陽同類雙修。6西星認為傳統丹經中所說的“yīn陽”,也就是指男nv,他說:“金丹之道,必資同類相合而成。yīn陽者,一男一nv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yao物也。夫坎之真囗謂之鉛,離之真jīng謂之汞。先天之jīng積於我,先天之囗取於彼。何以故?彼,坎也,外yīn而內陽,於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