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小說:跌蕩一百年 作者:九十八度

生產成本的低廉以及對本土市場的熟悉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一特徵與1978年之後中國民營公司的成長路徑驚人的相似。正如我們在之前的章節中已經發現的,在百年企業史上,國營資本能夠依賴政策優勢在上游資源性領域形成優勢,民間資本則靠靈活的機制和競爭能力,在下游民生領域獲得生存空間,這樣的格局一直未變。 。。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6)

除了實業界的成功之外,民營企業家們還在金融領域奪回了主動權,其領導者竟是一個只有27歲的青年銀行家。

袁世凱政府的財政極為匱乏,為了對付南方的革命軍,袁世凱拼命擴大軍備,增加軍費,而各地的督軍大多自立為王,不向中央政府納稅,其財政始終是一個“破落戶的財政”。在袁世凱看來,銀行有的是錢,開動機器印鈔票就是,所以中國銀行①和交通銀行②,這兩個他控制的官方銀行都不得不印發鉅額鈔票,為此墊付了鉅額資金。中國銀行發行鈔票,1913年只有502萬元,1915年猛增到3 844萬元。交通銀行更多,1914年鈔票發行為893萬元,1915年增到3 729萬元。為政府財政的墊款,中國銀行達1 000多萬元,交通銀行竟達4000萬元。鈔票發行過多,勢必引起銀行的信譽動搖。交通銀行總辦梁士詒是袁世凱的總統府秘書長,這時他出謀劃策,主張將中國、交通兩行合併,以集中現金,為政府所用。那時,北方早已人心浮動,這一訊息傳開後,立即引起了市民恐慌,北京和天津地區的兩行鈔票持有者,紛紛前往銀行要求兌現。交通銀行的情況尤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眼看銀行庫存危急,北洋政府國務院為穩住金融盤子,於1916年5月10日突然下令中、交兩行停止兌現,一切存款止付。

法令傳到上海,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經理宋漢章(1872…1968)和副經理張公權(1889…1979)居然公開抵制。

張公權出生在上海寶山的中醫世家,他天資聰慧,15歲就考中了秀才,兩年後赴日本進東京慶應大學攻讀經濟學,回國後當過北京《國民日報》、《交通官報》的總編輯。他與年長兩歲的哥哥張君勱均有強烈的立憲情結,後者更是中國國家社會黨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簡稱民盟)的建立人之一,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才情洋溢的“兩張”都很受梁啟超的青睞,在梁啟超的舉薦下,張公權南下上海就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副經理。上海分行在整個中行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一直是策應總行和各地分行的樞紐。宋漢章和張公權得到“停兌禁提”的命令後,認為事態非常嚴重。一個銀行若不能兌現,等於卡住自己的脖子,今後就無法開門營業,等於自取滅亡。在張公權的竭力說服下,宋漢章決意與他一起“抗命”。一方面,他們尋找相關的法律依據,做到有理有節,同時聯絡上海銀行同人和外資銀行,請他們在此關鍵時刻,一定要為中行撐腰。大家深知中國銀行是中國金融的支柱,一旦垮臺,整個局面不堪收拾,於是都承諾力挺。

張公權計算了一下,中行當時庫存有200多萬兩現銀,恐怕不足應付,就與滙豐、德華等10家外國銀行訂立了200萬元的透支契約。他還專程訪問了南通張謇,決定成立中國銀行商股股東聯合會,由張謇任會長,並且登報宣告,上海中國銀行行務全歸商股聯合會主持,上海中行的鈔票隨時可兌現。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7)

5月12日,交通銀行服從了北洋政府的命令,停止鈔票兌現,老百姓一片怨聲。而中國銀行因為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來者照樣兌現。儘管如此,中行門前還是人山人海,前來兌現的隊伍排了幾條馬路之遙,有數千人之多。張公權在日記中記下了那可怕的局面:“餘自寓所到行(漢口路三號),距址三條馬路,人已擠滿,勉強擠到門口,則擠兌者爭先恐後,撞門攀窗,幾乎不顧生死。乃手中所持者,不過一元錢或五元紙幣數張,或二三百元存單一紙。”第一天兌現者有2 000多人,第二天仍不減少。第三天是星期六,下午本來應該休息,銀行為了應付兌現,仍然照常開門,來者不拒,並登報公告,人心才稍稍安定,兌現者人數減到400人。第四天是星期日,銀行又在報上登廣告,宣佈仍然開門兌現,而兌現者只有100多人了。到19日,再無擠兌者。

經此一役,宋漢章、張公權聲名大振,中外報紙紛紛報道,把兩人稱許為“有膽識、有謀略的銀行家”,是兩個“不屈從北洋政府的勇士”。一家銀行的分行經理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