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西方,渴望變得像西方國家那樣強大,同時貶視亞洲的落後和劣等,企圖征服亞洲,達到日本富強和擴張的目的。曾幾何時,它認為中華文明是何等優越,現在它則認為,中國人是一個劣等種族。日本看待世界的視角中,種族等級觀念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到今天,這種傳統觀念仍然沒有被打破,這一點可以從它與東亞鄰國的關係中得到佐證。白種人仍然處於頗受尊重的地位,而黃種人則被視為二等公民。種族觀念的思維方式,依然是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尤其堅持“日本人民的同質性”(即使存在著很多少數民族)和“日本人種”(即使日本經歷了許多人口遷移運動)的想法,普遍認為日本人的“血型”與其文化行為的特定模式是緊密聯絡的。在日本關於“自身”以及經由暗示的“他人”這兩個概念中,種族、民族和國家的類別幾乎是完全重疊的。後者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於1986年發表的臭名昭著的評論中得到了說明,該評論認為美國人的智力水平比日本人的低,因為前者是種族混合的產物。即使在今天,日本也沒有任何反對種族歧視的法律。

然而,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東亞已經從落後的狀態轉變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區域,日本已不再形隻影單地穩坐亞洲經濟第一名的寶座。但是日本對東亞國家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延續著明治時期的扭曲觀念。日本仍舊傾向於把自己看成西方國家而非亞洲的一部分:我清楚地記得,歐洲和日本於1999年在東京主持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大家很嚴肅地提出,日本可能會考慮申請加入歐盟。在東亞國家逐步轉變,並開始在日本今天所面臨的危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背景下,日本未能重新考慮自身與東亞的關係,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第8章予以更充分的探討。

日本的現代性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用任何標準來衡量都是極其成功的,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它還同時設法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但是,其十足新穎的現代性卻從未得到過應有的承認,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亞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首先,自1945年以來,日本一直在煞費苦心地強調它與西方國家的相似性而非差異性。戰敗之後,日本被納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失去了任何獨立的外交聲音,基本上成為美國的保護國:在這樣的情形下,其做法是低調的,它也不希望強調其獨特性。其次,與東亞的關係令它深感不安,這意味著日本從來沒有在亞洲地區擁有過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任何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日本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有些變質。再次,日本一直視自身為特殊的而非普遍的,它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他人學習的榜樣。

事實依然是,日本是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東亞國家,大部分地區現在已經從沉睡中醒來,跟隨日本的腳步,邁步走向現代化。如果沒有日本,亞洲四小龍能否在經濟方面如此大出風頭,是值得懷疑的,同時如果沒有亞洲四小龍,中國的現代性毫無疑問地會進一步延遲。在眾多的發展道路中,日本的選擇可能是一個例外,但卻頗為成功:目前亞洲的眾多國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效仿著這個典範,間或伴隨著一點急性不適的症狀。如果說英國是歐洲現代性的先驅,那麼日本在亞洲也應享有如此殊榮。

第三章中國:動盪的歷史與翻天覆地的變化(1)

“從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的第一階段扭轉了中國一個世紀以來的衰敗局面,實現了先前的政權無法創造的經濟騰飛,而且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中國轉型的基礎是在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歷史證明,1949年革命完全不同於1911年辛亥革命,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

遵從喬治三世的命令,第一個英國貿易使團於1792年9月離開英國前往中國。他們給這個遙遠的封建國家帶來了許多稀奇古怪的禮物,比如望遠鏡、鐘錶、晴雨表、裝有彈簧懸掛裝置的馬車和氣槍。貿易使團乘坐一艘裝有66門火炮的軍艦和兩艘補給艦來到中國,任務是向大清乾隆皇帝展示本國工業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精湛技術。這個700人的使團中包括外交官、商人、軍人、科學家、畫家、園丁等,不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而言,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尋找機會。代表英國政府的東印度公司(實際是英國的海外公司,統治印度直到1858年),非常希望開啟中國市場,但他們之前的努力都付之東流,所以本次使團出訪之前進行了精心的長期準備。英國人抵達澳門後,發現葡萄牙早已在這裡建立了一塊基地,於是又花費4個月的時間向北航行,與清朝皇帝的代表進行了一番談判,並左等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