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蒙古的入侵標誌著宋朝的滅亡——這個從多方面評價均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就此劃上了句號,中國被蒙古帝國吞併,開始進入元朝。這是一段極不愉快的歷史,中國人民發現自己被置於異族的統治之下,淪落到卑微的境地。經濟之所以停滯不前,有幾個原因。南部邊疆原本擁有肥沃的未開發耕地,為中國經濟提供了發展的動力,但是此時開始湧入來自北方的移民,可想而知對資源尤其對糧食物產生的壓力日漸加大。科學上取得的蔚為壯觀的進步,此時也開始日益乾涸。貿易的緩慢下滑和與外國聯絡的漸漸中斷,中國開始逐步轉向自身,內向性愈發明顯。而在明朝之前的幾百年裡,中國都是或多或少地參與到持續的外向性過程中。中國向南擴充套件腹地,包括開拓肥沃的新農地。

宋朝統治者相當重視貿易和與外國人交流的重要性,特別是日本和東南亞,而且不止中亞、印度次大陸,甚至抵達非洲東海岸。而到了明朝,這一程序開始進入緩慢的逆轉期。1371年,由於大規模的日本海盜對中國船隻構成了威脅,明代明令禁止沿海居民出海。1390年的一項法令宣佈:“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貿貨物,故禁之。”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裡,明朝統治者又相繼頒佈了禁令,首先禁止私營貿易,然後是政府貿易。正如馬戛爾尼所抱怨的,到1757年,廣東(今廣州)成為允許進行合法貿易的唯一港口城市。

1411年大運河的成功重建,連線了中國北方與長江邊的稻米之鄉,成為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它標誌著對沿海航運以及海軍需求的大大降低。在將近四個半世紀的時間裡,從宋朝帝國江山的穩固到明朝早期出色的海上探險活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國家——擁有多層甲板帆船(多達4個甲板、4~5個桅杆和12個帆),使用船尾舵駕駛,有航海圖和指南針,可容納500人左右。15世紀,鄭和下西洋,是一次偉大的航海壯舉,其航行範圍到達東南亞、印度洋和非洲東海岸。他所乘載的輪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但是,從此之後,中國的海上實力便急劇下降。1436年,政府禁止製造適於遠航的船艦,減少小型船隻的建造。為何會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孤立和內省傾向,其原因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後人未能延續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明朝政治態度的轉變;由於首都1421年從南京遷往北京,統治者對北部邊界更為關注,對沿海的興趣日益減少;更加關心航海的成本和為對抗北方蒙古而進行的軍事探險的相對失利。統治者確實也存在一些擔憂,因為沿海中心城市與其他陸地接壤,有可能成為*的發源地,畢竟維護社會秩序始終是中國統治者關心的頭等大事。而且,中國當時的統治階層驕傲自大,總認為他們的文明遠遠勝於那些野蠻人(即中國人以外的人),使得這種專斷獨行和孤立主義的觀點似乎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符合邏輯的。此外,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也使以大國自居的思想持續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中國:動盪的歷史與翻天覆地的變化(5)

然而,1500~1800年,經濟停滯讓位於經濟的蓬勃發展和適度繁榮。國家的糧食供應穩步增加,一方面是因為種植面積的擴大,尤其是西部和中部省份移民安頓下來所產生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生產力的提高,包括一些新型農作物(例如玉米和花生)的種植,以及更好的水利灌溉系統。各方面的綜合發展,促使中國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長了5倍;而1300~1400年的時候,它還是呈急速下降態勢的。中國在這一時期的表現往往容易被忽視:它被中世紀早期的經濟革命掩蓋,經濟增長也只是伴隨著相對較少的新發明,遠不如宋代發明創造的規模和成果,另外,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最終未能實現工業革命,這成為1800年後對所有經濟體進行考量的最真實也最無情的標準。不過,18世紀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次是印度,歐洲充其量只是經濟大球場上中等水平的球員。正如亞當·斯密1776年觀察所說的:“中國比歐洲的任何國家都更為富有。”確實,一直到1850年,倫敦才取代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正如我們在第1章中看到的,18世紀末葉,英國透過運用其殖民地的資源和本國充裕的煤炭供應,擺脫了日益增長的資源受限,但是中國一無所有,那麼這片土地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當時擁有足夠的可用資本,尤其是考慮到英國在參與棉花產業起飛的過程中,只消耗了相對較少的資本這一事實。儘管中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