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其次,在民族觀念上,中國與印度、印度尼西亞和美國等人口大國同樣也有所不同。儘管程度各異,但後者普遍認為,它們生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像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佔世界總人口的1/5)的國家,起先由眾多民族組成,不足為奇,其中最大的民族是佔全國總人口92%的漢族。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它激發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同時推動了幾千年來各民族的大融合。中國在對待*的態度上存在意識形態的成分:19世紀末葉,中國日益陷入了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列強的包圍之中,民族主義者為了抗擊外來入侵者和推翻清朝統治,提出了“漢族”這一說法,獲得了人們的廣泛支援。但實際上“漢族”一詞的作用,比起中國漫長曆史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在政治和文化作品中,民族往往是人們容易忽略的話題,但是對待民族和種族問題的態度,卻是理解各個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我在第7章中闡述的那樣,它們塑造和界定著中國人看待境內外的外國人的方式。中國人對待差異的態度,是決定中國作為一支全球力量將如何作為的強有力因素。

再次,直到100多年前,整個東亞地區都處於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所謂朝貢,是指鄰國透過向中央王國(即中國)繳納貢品,來表達對中國文化優越性和強大國力的敬意,以換取中國的仁愛和保護。眾所周知,朝貢體系遭到了歐洲列強在東亞地區的殖民統治的破壞,被威斯特伐利亞民族國家體系(Westphalian Nation…state System)取代。那麼,朝貢體系還有可能在該地區再生嗎?一如從前那樣,中國仍舊是該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歐洲很久以前就遠離了東亞地區,美國在該地區的地位也正在逐步削弱。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遍佈於該地區的洲際體系將繼續沿襲威斯特伐利亞的版本。如果說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世界,那麼從新生中國的角度來看,東亞已經處於被重新構築的過程中。我將在第8章思考朝貢國家體系過去和未來的本質。

最後,中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她的統一性。西方曾一度普遍認為,中國將會以一種類似於前蘇聯的方式解體。這種觀點源於對中國根本性誤讀的基礎上。2 000年來,中國的疆域一直相對穩定。當羅馬帝國分裂成眾多小國的時候,中國正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她統一的程序一直持續至今,儘管歷史上曾出現過很長時期的割據現象。所以,中國可以成為一個容納多民族的統一國家。這深深地影響了她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認識,也為她提供了(至少是潛在的)特殊的力量。龐大的人口規模將中國與除印度以外的所有其他國家區別開來。對中國統一性的本質和演進的探討將貫穿本書,尤其在第3、6、7章著墨更多。

且不論我將在書中討論的其他觀點,單從文明國家、民族、朝貢體系和統一性這四個方面來看,顯然中國歷史極為獨特,完全不同於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習慣於憑經驗去看待世界,如果中國崛起為世界最強國,她就會試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去塑造世界。因此,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實在有些過時,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會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中國未來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將可與20世紀的美國媲美,甚至有可能會超越美國。

這給我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從長遠來看,中國是否會像現在這樣接受國際體系,還是會試圖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體系?目前我們還無法對此做出任何肯定的回答,因為中國仍處在崛起的早期階段。自1978年以來,中國逐步成為國際共同體中守規矩的一員,她付出了諸多努力,向西方國家證明自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負責任的大國”。極具影響力的美國國際關係專家約翰·埃肯伯裡(John Ikenberry)提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二戰’後的西方秩序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一種由一個強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都是恩威並用,既有自願隨從也有被迫無奈,但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卻獨具特色,比起帝國,它更加註重道德的力量,而且易於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其合法性更強,也更持久。其規則和機構體系都紮根於全球範圍內*和資本主義的日益強大,後者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前者的完善。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加入,它日益膨脹。它可能產生高速的經濟增長,也可能發出限制增長的訊號,總之,所有這些特徵使得進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很容易,推翻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卻很難。”

埃肯伯裡認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