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上班時,見到部長,他都得點頭鞠躬,弄得脖子都酸了;不過也有點“回報”和安慰,過後部長們要想見總統,或者要急送檔案,不得不親自到他的辦公室來,向他點頭鞠躬。
在幽默中潘基文透露了他的實際身份和地位。潘基文有時候也會流露出自己平民化的一面。2005年在寮國出席東盟會議後,很多外交官員立即歸國,他卻抽空在首都永珍漫步,到小攤上買新鮮果汁,與當地百姓閒談。
現任中韓友協副會長的張庭延在1992~1998年,曾出任中國首任駐韓國大使。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說:“大約十年前,我在漢城任職時,第一次見到潘基文。當時他才從韓國駐美國使館公使職務上調回,出任韓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我約見他,是受命就一個棘手的問題與他交換意見。
“那幾年,每年上半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日內瓦舉行例會時,美國都要帶頭提出‘涉華’提案,指責中國不尊重人權,並企圖在會上透過。中國當然不能接受,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下提出反提案,與之針鋒相對。於是中美雙方為此大力展開拉票活動,力爭一旦進行表決,能使本方提案獲得透過。當然,那幾年,為了避免更尖銳的對抗,中國每次都採取靈活的做法,在訴諸表決之前提出不表決動議並獲得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援,打消了美國的企圖。
“我當時約見潘基文,正是中國處於拉票活動期間,目的是說明中國人權問題的狀況,爭取韓方的理解和支援。當然我也知道,此事涉及對於韓國來說有著重要意義的韓美關係,而中韓建交時間又不長,韓國處理這一問題可能十分費斟酌。但是,我還是要努力做對方的工作。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外交官的楷模(4)
“潘基文在他的辦公室會見了我。屋內一邊是他的辦公桌,另一邊是圍成圓形的沙發,用於招待客人。潘基文面帶微笑,在門口迎接我。他高高的個子,淳樸的面龐,不像久經沙場的外交官,倒像一名儒雅的學者。落座寒暄後直入主題,我說明了來意,介紹了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表示希望得到韓國的理解和支援。潘基文說話不緊不慢,首先表示韓中建交以來,兩國各方面的交流正在加強,雙邊關係發展很好,在國際事務中也有很好的配合與合作,他對此感到高興。接著他談到韓國和美國的關係,說這種關係是歷史上形成的,目前發展良好,對韓國來說也十分重要。對我所提出的問題,他說韓國處理時不會不考慮上述這些情況的,至於怎麼做,韓方還需要研究,屆時也希望得到中國的理解。潘基文說話用詞婉轉,好像在與人商量問題,但也聽得出他表達了韓國的立場。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潘基文,會見時間不長,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在表決之前,仍提出了對中美雙方提案不表決的動議,獲得了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援,使得美國帶頭提出的‘涉華’提案流產。在表決中,一些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對中國的動議投了反對票,但韓國投了棄權票。那之後的幾年中,韓國一直維持這一立場。根據潘基文當時在韓國外交部的地位,此事或許不是他最後拍板,但他的言談仍令人難忘。細想之,外交就是周旋於各方之間,巧妙地尋求平衡,韓國的做法不無道理,實際上也是對中國的某種支援。”
2005年,潘基文到北京訪問,在中國外交部部長李肇星的安排下,潘基文與張庭延在午宴上重逢。他高興地拉著張庭延的手說,他很想見到張先生,感謝李肇星外長了解他的心願。可惜的是,那次他日程很緊,不巧張庭延也有事,沒能更多地交談。
張庭延對潘基文的印象是:為人謙和,外柔內剛,有親和力。
還有一件趣事,很能說明潘基文的外交風格。2005年11月中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韓國釜山舉行。開完會合個影是國際會議的慣例,也是為了給主辦國留下一個紀念。但15日晚上的外交和貿易部長會議後,一些部長不辭而別,未能在合照上留下靚影,其中也包括美國國務卿賴斯。
這可急壞了主辦國。於是,在16日各國部長全體會議上,韓國外長潘基文特意提出再照一張“部長全家福”,並提醒大家:開會固然重要,可也別忘了照相。他說:“你們知道,會議終結束,但照片永流傳。”
在他的熱情張羅下,這張“永流傳”的“全家福”照片終於定格,留下了與會各國部長們的身影,也留下了潘基文標誌性的儒雅的笑容。
絲絨手套包著的鐵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