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喜歡的一份雜誌《書城》;表達了想聽《十年》的願望。 在一週之後,DJ於2003年6月28日的節目裡,全文朗讀了“ECHO”的來信,並配合播出了黃舒駿據鹿橋同名小說情節所創作的離別歌曲《未央歌》;應聽眾的要求,播放了陳奕迅《十年》。針對“ECHO”的離愁別緒,DJ有感而發,用巫啟賢的《春夏秋冬》表達對青春易逝的感慨。 以上案例在當今音樂廣播節目中司空見慣。隨手開啟收音機,每一個頻率、每一位DJ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們來接聽下一位熱線上的朋友……”,“我們來看手機尾數是1234的朋友發來的資訊……”,“在我們節目的BBS上,有ID是‘寂寞無邊’寫的一個帖子……”,“我們收到師範大學的一個女生的來信……” 似乎,離開了來信、帖子、熱線電話、手機簡訊,廣播便如脫水之魚。 互動,成為當今廣播縮短傳受之間的距離、服務聽眾、滿足聽眾深層心理需要的必備手段。 案例一 全國各個城市,各個角落,都會有如此案例中的JENNIFER一樣的聽眾吧:喜歡不同的節目,追隨不同的DJ,在心中把他們比來比去。一旦DJ在來信或網上看到這樣的文字,一定是會投入最大熱情去仔細閱讀的:作者誇了我些什麼,批評了我些什麼,我與某某有怎樣的差距,我為什麼在聽眾心目裡留下如此印象……這樣的聽眾反饋,未必每個DJ都在節目裡播讀,但一定會對DJ今後的主持工作產生影響:或是堅定了他的某一製作理念,或是促使他修正某些製作路向。聽眾—DJ—聽眾,完成了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nbsp&nbsp&nbsp&nbsp

典型案例(2)

電臺情歌(作者:JENNIFER) 發表日期:2002…01…14 01:22:34 年輕求得圓滿,隨著歲月走散。 忍不住回頭看,剩下的只是片斷。 生命不斷轉彎,起起落落成習慣。 愛情像是考驗,從不承諾永遠。 ——蔡琴《缺口》 畢業就在眼前,總想留點什麼,且作回憶,或是,為了忘記。 四年的生活,平淡兩字。 而音樂是唯一始終陪伴在我身邊的朋友,唱出我的期待,我的心情,驅散心中的迷霧。她記載了我4年的心情,也將伴隨我以後的路程。 (一)電臺情歌——《感性音樂時間》 《感性音樂時間》是我聽的第一檔節目。 那時大一,白天軍訓,直到晚上9點才始有個人自由。宿舍裡熱衷聊天,到11點漸漸安靜下來,我開始開啟收音機聽節目了。莫名的喜歡南京音樂臺這個名字,我只聽她的。那時的感性音樂時間是單薇主持的,她的聲音有點啞,這是同先前上海一些DJ相比的。後來聽到李嬋播音,才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 第一年功課很緊,每天都要上自習到很晚,所以只能堅持聽這一檔固定的節目,她彷彿是一顆安眠藥,讓我每天12點準時入睡。時間是如此殘酷,我已經忘了節目的具體內容了,或許感性的東西註定要讓時間吞噬。只是每次想起她就想起那句沿用至今的廣告詞“朝夕相守,分秒長伴”。 現在想來,單薇當時已是高齡了,一年後她就銷聲匿跡,說是退了。李嬋接替了她的節目後,我再也沒有聽過。我曾經給單薇寫過一封信,想點一首歌,但想來這不過是藉口吧,點歌的節目很多,而她的不屬於那一類,而且趕在聖誕,所以註定石沉大海。但目的達到了,在我寫完信的一剎那。有時,DJ在人心裡的位置是很難用言語衡量的,她每天對著木木的話筒說話,只能感覺想像而無法體會到有多少人正關注著她的節目,很普通的話,很固定的片頭語,或許在某個瞬間改變了一個人的心情。 我喜歡單薇。或許現在再聽她的節目是無法忍受的,但是她陪伴了我整整兩個學期,就像是一位老朋友,無時不在的趕走異鄉客的孤獨。 (二)電臺情歌——《飛一般音樂空間》 大二的時候,宿舍裡新搬來一位女生,她介紹我聽江蘇文藝臺,於是,必然的,知道了吳繼宏,其實是在知道張藝之後。吳先前在江蘇音樂臺主持過《897音樂網》,後來,張藝代播時我正巧收到,才知道吳的存在,她倆的聲音很像的。 當時,吳經常在節目中穿插自己的一些點評,才氣四溢。也許是節目特點決定,從她那裡,我開始知道一些歌壇的闌珊人物,如黃鶯鶯、鄭華娟、黃小琥、陳珊妮等。每天我都守在FM97�5,等待著飛一般聽覺體驗的來臨。吳的節目每天都在不同的欄目,記得星期一是《微風往事》,還有《黃金海岸》、《週末碟市》。她的一些片頭語特別吸引我,席慕容的詩,還有一些歌詞,後來都曾做過我的說明檔和簽名檔。 吳說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