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與濟從來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況且在現代社會中,文化包括文化遺產也是重要的生產力、產業與資本。我們要以科學的全面發展觀來規劃擁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澱的農村文明的未來。
四、積極地應對:文化遺產日
在上述的令人憂慮的背景下,文化遺產日的確立首先顯示一種非同尋常的必要性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近幾年,社會上在對待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上正在迅速覺醒,一方面是急速的現代化造成普遍的文化失落感,引起了人們對民族傳統的精神迴歸;一方面是調和整體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全面的政績觀是一種先進和科學的思想。由此,文化遺產的保護、環境保護、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自然地漸漸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關注點。
文化部主導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批准的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和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調查與認定專案,正在全國各地全面展開。中央文明辦著手節日文化的建設工作已發揮作用。國家正在對文化家底進行徹底的整理,以利系統而有序地加以保護。於此,一方面是國家文物局對全國博物館物質性藏品的普查與登記,一方面是確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工作在我國都是首次。過嚴格程式申報和專家科學鑑定而批准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推動歷史文明進入現代文明的重大舉動,同時使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遺產真正地心中有數。這件工作做得富有遠見。
�